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沈丘县

沈丘县

①隋末置,属邥州。治所即今安徽临泉县。唐初属颍州,后省入汝阴县。神龙二年(706)复置,仍属颍州。北宋政和四年(1114)属顺昌府。金仍属颍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废。寻复置。明洪武初废。

②明弘治十年(1497)以乳香台巡检司置,属陈州。治所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五十四里老城镇。清属陈州府。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50年徙治今沈丘县(槐店)。


(1)古县名。唐神龙二年(706年)置,治今安徽省临泉县。属颍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废,后复置。明洪武初又废,弘治十年(1497年)复置,移治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旧沈丘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南省东部,东、南与安徽省交界。属周口市。面积 1007 平方千米。人口122.6万。辖10镇、11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槐店回族镇。春秋为项国。秦置项县,治今沈丘县城,属陈郡。西汉置汝南郡。三国魏、西晋因之。东魏天平二年(535年)改项县为秣陵县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改秣陵县为项城县。唐属陈州。蒙古至元初项城县废入商水县,寻复置。明宣德三年(1428年)黄河泛滥,项城县迁治殄寇镇(今项城市区南老城)。弘治十年(1497年)侨置沈丘县(故址在今安徽临泉县,秦为寝县,唐改沈丘县),治乳香台(今沈丘县城东南老城),因此地春秋时为楚之寝(一作“”)丘邑地,故名。《太平寰宇记》颍州沈丘县:“沈丘在县南一百步,春秋或作寝丘,因丘立县。”属陈州。清属陈州府。1913年属豫东道,1914年属开封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属淮阳专区。1950年县人民政府由老城迁至槐店(即今沈丘县城)。1953年属商丘专区,1958年属开封专区,1961年属商丘专区,1965年属周口专区,1969年属周口地区,2000年属周口市。地处黄淮平原,地势平坦,沙颍河、泉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有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大豆、芝麻等。工业有食品、机械、纺织、建材、印刷、酿酒、皮鞋等。漯阜铁路和洛界、商临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冢子湖、青堌堆遗址、贾逵墓、侯三冢、姬缭冢、乳香台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千亩原

    在今山西左权县东南。《寰宇记》卷44辽山县:“千亩原在县东南三十二里,地方千亩,平原膏腴,人赖其利。”

  • 破虏军

   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(981) 置,治所在今河北霸州市东五十里信安镇。辖境相当今河北霸州市及文安县地。景德二年 (1005) 改为信安军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以霸州淤口寨置,治今河北省霸州市东信

  • 插岭关

    明嘉靖二十八年 (1549) 建,在今江西萍乡市西六十里。清时曾设插岭关镇于此。后废。

  • 延平县

    西晋太康初改南平县置,属建安郡。治所即今福建南平市。南朝宋泰始四年(468)废。民国《福建通志》卷2《沿革》:“东汉建安元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,晋析为延平、宛平,殆取山川袤延,宛转中有平原之意。”古县

  • 文源阁

   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公园内。清《日下尊闻录》卷5:“圆明园水木明瑟之北稍西为文源阁,与文华殿后之文渊、避暑山庄之文津阁,皆以贮四库全书。”清咸丰十年(1860),为英法联军所焚毁。

  • 信安镇

    即今河北霸州市东五十里信安镇。为金信安县治。在河北省霸州市中北部。面积54.6平方千米。人口3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信安,人口1.9万。传西汉名将韩信曾在此安营屯粮,故名。唐置淤口关,后被契丹占据。五代

  • 半山寺

    又名报宁禅寺。北宋置,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7建康府:半山寺,“半山报宁禅寺,王荆公故宅也。由东门至蒋山此为半道,故以半山为名。元丰七年公病既愈,乃请以宅为寺,因赐额为报宁禅寺”。《方

  • 洪洞县

    隋末改杨县置,属平阳郡。治所即今山西洪洞县。唐属晋州。《元和志》 卷12洪洞县: “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。” 北宋属平阳府。元属晋宁路。明属平阳府。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在山西省南部

  • 尹山桥

    在今江苏吴县东南二十里,跨运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苏州府长洲县“宝带桥”条下:“明初,康茂才败张士诚兵于此。”

  • 葛家集

    即今山东文登市西侯家镇。清光绪 《文登县志》 卷3 《坊市》: 城西四十里曰葛家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