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洛南县

洛南县

①隋开皇五年 (585) 改拒阳县置,属商州。治所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南八十里古城镇。《寰宇记》 卷141洛南县: “取洛水之南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上洛郡。大业十一年 (615) 移治今洛南县东。唐属商州,显庆三年 (658) 迁今洛南县。明天启初避光宗 (朱常洛) 讳改为雒南县。1964年复改洛南县。

②1947年河南革命根据地由洛宁县南部析置,治西山村 (今河南洛宁县西南西山底乡)。有时在樊村 (今洛宁县西南樊村)。1949年与洛北县合并,复置洛宁县。


(1)旧县名。豫西解放区设。1947年由河南省洛宁县南部析置。以位于县南得名。1949年与洛北县合并为洛宁县。(2)今县名。在陕西省东南部、华山南麓,东与河南省接壤。面积2562平方千米。人口45.2万。辖15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西汉至三国魏为上洛县地。东晋太和三年(368年)析上洛县地于拒阳川置拒阳县,治今县东南,属上洛郡。寻废,仍为上洛县地。北魏太平真君二年(441年)于武谷川(今古城镇)复置拒阳县,属上洛郡。北周于县兼置拒阳郡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拒阳郡;五年改拒阳县为洛南县,因县治在洛水之南,故名。大业十一年(615年)县治迁今址。唐属商州。五代梁、唐、晋、汉属华州。五代周及宋、金、元属商州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改属华州。成化十三年(1477年)复属商州。天启元年(1621年)为避光宗朱常洛之讳,改洛南为雒南。清初属西安府,雍正三年(1725年)复属商州。1914年属关中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49年属陕甘宁边区商雒分区。1950年属商雒专区。1964年因雒字生僻,改雒为洛。1969年属商洛地区。2001年属商洛市。地处秦岭山地区。洛河横贯洛南盆地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、南温带半湿润气候过渡区。农产以玉米、小麦、豆类、大麻为主,连翘、丹参、桔梗、秦皮、菖蒲等药材产量较多。有金、银、铅、铁、钼、煤、白云石、大理石等矿,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机械、建材、化工、陶瓷、印刷、食品、酿酒、造纸等。洪箭、华洛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唐李密冢、文庙、仓颉授书故址、栖霞观古柏、玉虚溶洞、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殉难地——保安乡碾子沟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高洞山

    在今贵州惠水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上马桥长官司: 高洞山 “在司北二里”。

  • 华清县

    唐天宝元年(742)改玉山县置,属玉山郡。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东南。乾元初属陆州。北宋废。古县名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以玉山县改名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东南。属玉山郡。后属陆州。北宋废。

  • 罗围县

    唐仪凤二年 (677) 置,属纳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境。天宝元年 (742) 属都宁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属纳州。后废。

  • 麻陇

    亦作麻通。即今四川白玉县。“麻通”,藏语意为 “坝子下端”。民国 《白玉县图志》: “白玉县原名麻陇。历为德格土司所辖之地。”

  • 蚌湖口塘

    即今湖北汉川县东南二十六里华严乡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汉川县西南有蚌湖口塘。

  • 桑植安抚司

    元置,治所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北五十里美坪峒。至正末废。明永乐四年 (1406) 复置,属九溪卫。清雍正七年 (1729) 废。元置,治今湖南省桑植县西北。属岳州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桑植县一带。至正末废。明

  • 炉山汛

    清置,属清平县。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香炉山。旧有外委戍守。

  • 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老城之东。《左传》: 昭公三十年 (前512),楚子 “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,使居养,莠尹然、左司马尹戍城之邑”。杜注: “养,即所封之邑。”古邑名。春秋楚邑。在今河南省沈丘县东。《

  • 逾 (踰) 越山

    又名明越山。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重庆府巴县: 逾越山 “在府西七十里。其峰峻拔,高出众山,因名”。

  • 中道镇

    在今广东信宜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信宜县:中道镇在“县东北五十里。东川所经也。有巡司,洪武中置”。古镇名。在今广东省信宜市东北中道坡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:信宜县,中道镇,“县东北五十里,东川所经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