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洛阳

洛阳

①古都之一。本名成周,战国时改名洛阳。以在洛水之北而得名。东汉建武元年 (25) 建都于此。故址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。三国魏、西晋、北魏 (孝文帝以后) 亦都此。《续汉书 · 郡国志》 注引 《帝王世纪》 曰: “城东西六里十一步,南北九里一百步。” 隋大业初于汉魏故城西十八里营建东都,隋 (炀帝)、武周、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。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南北、瀍水东西,称为隋唐故城。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,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一小部分。

②即今福建惠安县西南洛阳镇。旧属晋江县,清初置洛阳巡司于此。因洛阳江为名。


中国古都之一。三国前作雒阳,三国魏改洛阳。后也有通用。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,为成周城所在。战国改称雒阳,以在雒水北得名。秦置县,为三川郡治所。汉后又历为河南郡、司州、洛州、河南府、河南路治所。东汉、三国魏、西晋、北魏(孝文帝以后)、隋(炀帝)、武周、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;新莽、唐、五代梁、晋、汉、周、北宋、金(宣宗以后)皆为陪都。公元23年更始帝亦建都于此。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商业都市之一。东汉、魏晋及隋唐时代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。汉魏故城在今白马寺东、洛水北岸,北魏时城东西二十里,南北十五里,内有街坊三百二十二,宅里二百二十。隋唐故城在汉城西,即今洛阳市,在今河南省洛阳市。隋大业初建,城跨洛水南北、瀍水东西,周回五十二里。城内隋时设东、南、北三市,唐时增设西市,为当时著名国际市场。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,仅有隋唐故城一小部分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涌 (湧) 泉

    ①在今上海市静安寺前。因昼夜沸腾,故又名沸井。俗称海眼。清末围以石栏,题为“天下第六泉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妨碍交通,拆去石栏,加盖于井上,铺为路面。②在今河南内乡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1内乡县

  • 牛渚县

    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长江边牛渚矶。《水经·沔水》:“又东过牛渚县南,又东至石城县。”郦道元注:“牛渚在姑熟、乌江两县界中。”据《三国志·吴书·全琮传》:“得精兵万人, 出屯牛渚。”孙皓时,何植曾为牛渚

  • 扶赖营

   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南,西江东岸扶赖村。《清一统志·肇庆府》:扶赖营“在封川县(今封川镇)东二十里江北岸,相近有都乐营。明隆庆五年建”。

  • 利水

    ①即今广东仁化、曲江二县境之锦江。《水经·溱水注》:“东江又西,与利水合。出(曲江)县之韶石北山,……南注东江。”②即通利江。今广西大新县西南之桃城江。《清一统志·太平府》:通利江,“《旧志》:一名大

  • 扎萨克旗

    即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。清雍正九年(1731)置,驻地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南新街镇。民国间属绥远省。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1958年撤销,与郡王旗合并为伊金霍洛旗。旧旗名。1949年

  • 大信乡

    在今广东平远县西北中行镇境。清设大信汛。

  • 阳城镇

    清置,属汾阳县。在今山西汾阳县南十里东、西阳城村。(1)在河北省清苑县西南部。面积65.6平方千米。人口3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阳城,人口 4810。传尧帝之母在此养老,俗称养老城。又因处唐河支流之北,

  • 东泾郡

    北魏置,属凉州。治所在台城县。当在今甘肃武威地区。后废。

  • 界首河

    即今四川叙永、纳溪二县境之永宁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永宁宣抚司: 永宁河 “亦曰界首河”。《明史·曹震传》: 洪武二十四年 (1391),“会永宁宣慰司言: 所辖地有百九十滩,其八十余滩道梗不利。诏

  • 阳城山

    ①即阳平山。在今浙江富阳市南十五里大源镇西。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一》:阳平山“一名阳城山。后汉孙钟种瓜其上”。②俗名车岭山。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北。《左传》:昭公四年(前538),“四岳、三涂、阳城、大室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