浦子口
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浦口镇。明洪武元年(1368) 设巡司于此。九年 (1376) 为江浦县治。后县治徙旷口山之阳 (今江苏江浦县),仍设巡司于此。宣德年间设千户所。清设浦口营都司,康熙中改设守备驻防。
又作浦口。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浦口。为南北水运要津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筑城,九年于此置江浦县。宣德年间设千户所于此。清初置浦口营都司。康熙年间改设守备驻防。1911年后辟为商埠。
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浦口镇。明洪武元年(1368) 设巡司于此。九年 (1376) 为江浦县治。后县治徙旷口山之阳 (今江苏江浦县),仍设巡司于此。宣德年间设千户所。清设浦口营都司,康熙中改设守备驻防。
又作浦口。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浦口。为南北水运要津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筑城,九年于此置江浦县。宣德年间设千户所于此。清初置浦口营都司。康熙年间改设守备驻防。1911年后辟为商埠。
在今广东普宁市北洪阳镇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普宁县:北关隘在“县城(今洪阳镇)北。城南有南关隘”。
明洪武七年(1374)置,属朶甘卫都司。治所在朵曲卡(今四川石渠县)。后废。
清置,属嘉兴县。即今浙江平湖市北十六里钟埭镇。
即江宁铁路。在今江苏南京市内。清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(1907—1909)筑成从下关经鼓楼至万寿宫段,长11.9公里。1928年改称京市铁路。1935年延展至中华门,全长14.4公里。1958年被拆
即今天津市宝坻县东南四十五里林亭口镇。清乾隆 《宝坻县志》 卷6: “最著为林亭口,盖巨镇也。”在天津市宝坻区东部、箭杆河南岸。面积42平方千米。人口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林亭口,人口 3520。据传明成
亦名竹三郎庙。在今贵州福泉县东南三十里凤山镇。清陈鼎《黔游记》:“竹王祠在杨老驿,去清平县三十里。三月间香火极盛。相传汉时夜郎女澣于遯水,忽有巨竹三节上流浮下,中有儿啼声,剖得一男,育之。及长有材武,
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市内。《新唐书·孟浩然传》: “王维过郢州,画浩然像于刺史亭,因曰浩然亭。咸通中,刺史郑诚谓: ‘贤者名不可斥。’ 更署曰孟亭。”
①南朝梁大同二年(536)置, 治在宣汉县(西魏改为石城县,在今四川达川市)。唐杜佑《通典》卷175《州郡》:万州“以州内地万余顷,因以为名”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川、达县、开江、宣汉等市县地。西魏废帝二
在今云南双柏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嘉县:丙龙岩“在县(治今嘉街)北十里。岩高数丈,下有水, 自景东府流入境,下流亦入于卜门河”。
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, 昭化镇西南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4利州: 白卫岭“在昭化县之南境,剑门相接, 有铺曰白卫铺。又《唐诗纪事》:唐明皇幸蜀登白卫岭, 览眺良久,歌李峤真诗”。在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