淄州路
蒙古中统五年 (1264) 改淄州置,治所在淄川县 (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及博兴县西南部、高青、邹平两县东部地。至元二年 (1265) 改为淄莱路。
蒙古中统五年(1264年)升淄州置,治淄川县(即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高青、淄博及桓台、博兴等部分地。至元二年(1265年)改名淄莱路。
蒙古中统五年 (1264) 改淄州置,治所在淄川县 (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及博兴县西南部、高青、邹平两县东部地。至元二年 (1265) 改为淄莱路。
蒙古中统五年(1264年)升淄州置,治淄川县(即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高青、淄博及桓台、博兴等部分地。至元二年(1265年)改名淄莱路。
即今四川铜梁县南大庙镇。清道光《铜梁县志》卷2:大庙场“在县南六十里”。
①在今山西沁水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3沁水县:“石楼山在县城南, 山下有濯缨泉,流入杏谷水。”《清一统志·泽州府》:石楼山“在沁水县西南里许,俯瞰县城, 山石崚嶒,望之若楼台状”。②又名通天山。在今山
亦作怀州镇、淮口镇。即今四川金堂县东南淮口镇。民国 《金堂县志》 卷1: 怀口镇 “俗名淮州,清初设,距城八十里”。
元太祖斡耳朵之 一,在今蒙古国中央省克鲁伦河上游西加卢土因拜申格。《元史·太祖纪》: 二十二年 (1227) 七月,“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”。据 《史集》,元太祖实死于宁夏六盘山,灵柩运回漠北斡耳朵
即今台湾嘉义县西朴子镇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)日本侵占台湾后,黄茂和领导的抗日义军,曾在此活动。又作朴仔脚。即今台湾省嘉义县西朴子镇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日本侵占台湾后,黄茂和领导的抗日义
清内蒙古昭乌达盟八部之一。明后期,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岱青杜棱始称所部为敖汉部,属察哈尔汗。其子索诺木杜棱和塞臣卓哩克图于天聪元年 (1627) 率众归附后金。崇德元年 (1636),封塞臣卓哩克
亦作斡难河。即今蒙古国及俄罗斯境之鄂嫩河。《元史·镇海传》:“初以军伍长从太祖同饮班朱尼河水,与诸王百官大会兀难河,上太祖尊号曰成吉思皇帝。”
西汉置,为玄菟郡治。治所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三十里永陵镇城附近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高句骊县应劭注曰: “故句骊胡,县以此名。”东汉安帝时移治今辽宁沈阳市东。十六国后燕时地入高句骊。
一作小嶝屿。即今福建同安县东南小嶝岛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0泉州《景物下》:小登屿“在同安县。广十五里,居民尤盛”。旧有民居, 明洪武二十年(1387)迁入内地,成化后渐复旧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载,大
在今江西余干县西。《寰宇记》 卷107饶州余干县: 族亭湖 “在县西,水路八十里。湖中流分当县及南昌县二界。按,《鄱阳记》 云,后汉张遐封族亭侯,因此为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