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清口

清口

①即泗口。又名淮泗口、清河口。古泗水入淮之口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、《水经·济水》 云: 泗水至睢陵县 (今江苏盱眙县西北)南入淮。郦注以为在角城 (今江苏淮阴市西南) 入淮。因泗水一名清水,故名。泗水为中原水运要道,清口扼南北交通咽喉,为历代战争要地。《陈书·吴明彻传》: 太建九年 (577) 北伐,至吕梁,“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。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,横流竖木,以铁锁贯车轮,遏断船路……明彻仍自决其堰,乘水势以退军,冀其获济。及至清口,水势渐微,舟舰并不得渡,众军皆溃,明彻穷蹙,乃就执”。又 《资治通鉴》: 唐乾宁四年 (897),朱全忠举兵击杨行密,遣将庞师古领徐、宿、宋、滑七万之兵 “营于清口”,皆此。金、元后,黄河夺淮入泗,清口遂为河防要地。明、清时成为黄河、淮水交会之处。

②即古汶水入济之口,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南。以下济水即通称清水。《水经·济水篇》: 济水 “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,汶水从东北来注入”。郦道元注: “济水又北,汶水注之,戴延之所谓清口也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(450),萧斌 “使王玄谟戍碻磝,申坦、垣护之据清口”。即此。

③明清时指淮水入黄河之口为清口。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马头镇西北。因淮水经洪泽湖沉淀后水流较黄河之水清而得名。后因黄淮交会处变迁,清口亦随之移位。明万历以前清口只起冲刷黄流的作用,万历后江淮运河北口先与淮河相会,然后经清口与黄河相会,清口不仅为黄淮交会之所,也是粮运咽喉之地,为南北漕运重地。


(1)古泗水入淮之口。又称泗口、清河口,因古泗水一名清水,故名。在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北。地当南、北交通咽喉,淮上军事要地,屯兵戍守。南朝陈太建十年(578年),吴明彻为北周王轨败于清口;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,韩世忠控扼清口以御金。皆指此。金、元以后黄河夺泗入淮,清口遂为河防要地。潘季驯《河防一览·河防险要》:“清口乃黄、淮交会之所。”(2)古汶水入济之口。在今山东省梁山县东南。此下济水即通称清水。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(450年),萧斌使申坦、垣护之据清口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塔沟县

    1914年改建昌县置,属热河道。治所在塔子沟 (今辽宁凌源市)。旋改为凌源县。旧县名。原名建冒县,因与江西省建冒县重复,1914年改名,治塔子沟(今辽宁凌源市驻地凌源镇)。原属直隶省(今河北省),19

  • 柘山

    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 ·松江府一》: 柘山 “在金山县北柘湖中,湖已涸。山在平陆,生柘树,因名”。

  • 大都路

    元至元二十一年(1284)改大兴府置,为中书省治。治所在大兴、宛平二县(今北京市)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辖区县及河北怀来县及涿州、霸州二市以东,北京延庆及长城以南,遵化、丰南二市以西,武清、大城县以北地区

  • 广乐

    城名。在今河南虞城县西北。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:建武三年(27),“吴汉率七将军与刘永将苏茂战于广乐,大破之”。即此。古城名。在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北。东汉建武二年(26年),更始故将苏茂据广东而臣于刘永;

  • 多凉亭

    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白城子。元时地当大都至上都交通要道。

  • 逎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涞水县北二里。景帝封匈奴降王陆疆为逎侯。东汉仍为逎侯国。移治今涞水县。三国魏为县,属范阳郡。西晋属范阳国。北魏属范阳郡。北周大象二年 (580)废。②隋开皇元年 (581

  • 董学邨

    即今河北故城县北董学村。《清一统志·河间府二》: 董学邨 “即董仲舒故居也。…… 《县志》: 今名董学邨, 在县北三十里清河北乡, 明初分属故城”。

  • 永平陵

    东晋穆帝司马聃陵墓。在今江苏南京市北幕府山南麓。《清一统志·江宁府二》 引张敦颐《六朝事迹》:晋穆帝永平陵“在幕府山之阳”。

  • 龙升冈

   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观音寺西。旧有寺,以冈名。清张邦伸《锦里新编》卷16峨眉纪游:三望坡“上有龙升冈,坡下峰回路转,苍翠森列”。

  • 余暨县

    西汉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即今浙江萧山市。三国吴太平二年(257)改为永兴县。古县名。本春秋吴王阖闾弟夫概封邑。汉置县,治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。属会稽郡。三国吴初改名永兴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