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源郡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泉州置,治所在晋江县 (今福建泉州市)。以泉山孔泉清源为名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12: 泉山 “山有石乳泉,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,其源流衍下达于江,以泉名山及州,以清源名郡”。辖境相当今福建晋江和木兰溪流域、澎湖地区及厦门、同安、金门等市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为泉州。
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泉州置,治晋江县(今福建泉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晋江和木兰溪流域澎湖地区及厦门、金门等市县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泉州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泉州置,治所在晋江县 (今福建泉州市)。以泉山孔泉清源为名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12: 泉山 “山有石乳泉,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,其源流衍下达于江,以泉名山及州,以清源名郡”。辖境相当今福建晋江和木兰溪流域、澎湖地区及厦门、同安、金门等市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为泉州。
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泉州置,治晋江县(今福建泉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晋江和木兰溪流域澎湖地区及厦门、金门等市县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泉州。
又作纪城。春秋莒地。在今江苏省赣榆县东北近海。城周一里(《太平寰宇记》)。《左传》昭公十九年(前523年):“齐高发帅师伐莒,莒子奔纪鄣。”杜预注:“纪鄣,莒邑也。东海榆县东北有纪城。”南北朝时为战守
即今陕西麟游县驻地九成宫镇。《元和志》卷2麟游县:九成宫“即隋文帝所置仁寿宫,每岁避暑,春往冬还。义宁元年废宫,置立郡县。贞观五年复修旧宫,以为避暑之所,改名九成宫”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麟游县:“永徽
一名峰山矶镇。在今江西彭泽县西南三里。明正统十一年 (1446) 置巡司于此。
即今陕西乾县北三十五里冯市镇。《清一统志·乾州》:冯市镇“东通醴泉,北通永寿,为商旅走集之所”。
南宋咸淳元年(1265)以度宗潜邸升庆远军置,治所在宜山县(今广西宜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宜州、忻城、河池、南丹、天峨、凤山、东兰、环江毛南族自治县、巴马瑶族自治县及贵州荔波县地。元至元十六年(127
在今江苏镇江市东焦山上。本名普济寺,南宋景定中重建,改名焦山寺。《宋史·高宗纪三》:南宋建炎三年 (1130),“金人至镇江府,韩世忠屯焦山寺邀击之”。即此。清康熙二十三年 (1684) 改名定慧寺。
一作赤金蒙古千户所。明永乐二年(1404)置,以处鞑靼丞相苦术子塔力尼等来降者。治所即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。八年(1410)升为赤斤蒙古卫。
即呼图壁。今新疆呼图壁县。清徐松《西域水道记》 卷3: “准语,胡图克拜者,吉祥也。今彼中之谚易曰呼图壁,译为有鬼。”
唐咸通二年(861)改罗源场置,属福州。治所即今福建罗源县。五代闽龙启元年(后晋长兴四年,933)升为永贞县。唐咸通中置,即今福建省罗源县。五代闽龙启元年(933年)升为永贞县。
在今江苏沭阳县北四十里。上承沭水,下流入海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沭阳县: “又北有桑墟湖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22沭阳县“硕项湖” 条下: “桑墟湖在硕项湖西北入海州境内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海州》谓即青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