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远桥
又名迎恩桥、大安桥。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北门外府河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光启三年 (887),王建攻成都,“田令孜登楼慰谕之,建与诸将于清远桥上髧发罗拜”。即此。
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。唐光启三年(887年),王建攻成都,屯军清远桥,即此。
又名迎恩桥、大安桥。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北门外府河上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光启三年 (887),王建攻成都,“田令孜登楼慰谕之,建与诸将于清远桥上髧发罗拜”。即此。
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。唐光启三年(887年),王建攻成都,屯军清远桥,即此。
俗称破城子。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四十八里,纳林、伊肯河之间的戈壁滩上。为汉代居延都尉西部防线甲渠候官衙。举世闻名的“居延汉简”大部出土于此。
清置,属珲春协领。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滨海小河口。清萨英额 《吉林外纪》 卷3:珲春有蒙古卡伦。
明永乐元年 (1403) 置,直属云南都司。治所在今云南昌宁县西南八十四里湾甸。傣语“湾” 为山包,“甸” 为平坝,意即山包上方的平坝。三年 (1405) 升湾甸御夷州。
①在今湖北英山县东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14庐州府: 英山 “在英山县东五十里。其山峰峦峭拔秀丽,上有井,井上常有云气,望之罕见,见之其年必丰”。县以此山名。②即浈石山。在今广东英德市东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
清光绪十三年(1887)改台湾府置,属台湾省。治所在安平县(今台湾省台南市)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台南、高雄、嘉义等市县和澎湖列岛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)被日本侵占,府废。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改台
①南朝梁大同元年 (535) 置,为上川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南桐柏县东固县镇。西魏为淮州治。隋开皇初改为桐柏县。②南宋绍定元年 (1228) 改山阳县置,为淮安军治。治所即今江苏淮安市。端平元年 (123
①自今上海市宝山区东北旧吴淞江口,沿海岸向西南延伸至今杭州湾北岸海宁县一带的海塘前身。始筑年代不详,唐开元元年 (713) 重筑,故址已难确指。②在今浙江杭州市南江城路一带。宋 《淳祐临安志》 卷10
①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普觉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铜仁府平头著可司:四十八旗(溪)屯军“在司东南(按,应为西南)。为湖广军民杂处之地,嘉靖中议筑堡于此,恃为险囤。不果”。《清一统志·松桃厅》 作
又称临淮关。即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二十里临淮镇。清乾隆十九年 (1754) 置巡司于此。(1)在江苏省泗洪县东南部,伸入洪泽湖,三面环水。面积21平方千米。人口1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临淮头,人口4300。
①指中国西部地区。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桓玄初并西夏,领荆、江二州、二府、一国。”按荆州治江陵县(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),江州治柴桑(今江西九江市西南),二府一国皆治江陵县,均在东晋都城建康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