漓山
又名沉水山、象山、象鼻山。即今广西桂林市区南象鼻山。唐莫休符 《桂林风土记》: “漓山在訾家洲西,一名沉水山,以其山在水中遂名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62临桂县: “漓山在城南二里。漓水之阳,因以名焉。一名沉水山。其山孤拔,下有澄潭,上高三百余尺,周回二里,可容五百家。旁有洞穴,广数丈,南北直透。上有怪石。欹危,藤萝荣茂。世乱,民保以避寇。”
古山名。又称沈水山、宜山、仪山、沉水山。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南隅漓江中的象鼻山。明初师围静江路,别将朱亮祖屯于此山下。
又名沉水山、象山、象鼻山。即今广西桂林市区南象鼻山。唐莫休符 《桂林风土记》: “漓山在訾家洲西,一名沉水山,以其山在水中遂名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62临桂县: “漓山在城南二里。漓水之阳,因以名焉。一名沉水山。其山孤拔,下有澄潭,上高三百余尺,周回二里,可容五百家。旁有洞穴,广数丈,南北直透。上有怪石。欹危,藤萝荣茂。世乱,民保以避寇。”
古山名。又称沈水山、宜山、仪山、沉水山。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南隅漓江中的象鼻山。明初师围静江路,别将朱亮祖屯于此山下。
在今广西武宣县东双髻山附近。《清史稿· 向荣传》: 咸丰元年 (1851),太平军据守紫荆山,“荣偕乌兰泰等迭夺猪仔峡、双髻山要隘”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东北。两山对峙,中通一线,十分陡险。清咸丰
隋开皇十年(590)置,属桂州。治所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北二十五里官厅。《元和志》卷37阳朔县:“取阳朔山为名。”大业初属始安郡。唐武德初属桂州,元和、宝历间移治今阳朔县。南宋属静江府。元属静江路。明属桂
在今贵州瓮安县东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瓮安县“黄滩关”条下:四牌砦“旧播州叛苗所聚”。在今贵州省瓮安县东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总兵李应祥遣将蔡兆吉攻杨应龙,抵菁岗,至此。
在今贵州万山特区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思州府黄道溪长官司: 旗头山在 “司西三十里。山势险峻。高可万仞”。
①辽置,为双州治。治所在今辽宁铁岭县西南六十里古城子村。金章宗时废。②1913年降双城府置,属吉林省滨江道。治所在双城堡(今黑龙江省双城市)。民国魏声龢《吉林地志》:“旧有土城二。”故名。1928年直
明洪武九年 (1376) 置,属山东都司。治所在今山东蓬莱市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6登州府: 登州卫在 “治府城内。……领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、中左、中右七千户所”。
即今安徽青阳县东南十七里杨田乡。清乾隆《青阳县志》卷1有杨田梗。
隋开皇四年 (584) 置,属会州。在今四川理县北一百十里上孟乡。唐武德七年 (624) 改为定廉县。
明置,在今湖北麻城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麻城县:东馆驿“在县东。今废”。
即今江西临川市北三十五里云山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2:临川县北有云山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