烽台 (臺) 山
亦名柏山。在今辽宁朝阳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承德府一》: 柏山 “亦名烽台山。山有十六峰,盘郁四十余里。山顶有辽安州城废基,断井颓垣,犹可辨识,山半有辽买岩寺旧址,乾统八年耶律劭碑尚存”。
亦名柏山。在今辽宁朝阳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承德府一》: 柏山 “亦名烽台山。山有十六峰,盘郁四十余里。山顶有辽安州城废基,断井颓垣,犹可辨识,山半有辽买岩寺旧址,乾统八年耶律劭碑尚存”。
亦作科鹿洞、可浪洞。即今四川德格县东北之柯洛洞乡。为从打箭炉(今康定县)入藏北路主要驿站之一。《清史稿·四川土司传》: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赵尔丰率军平德格土司乱,经“擦玉龙、濯拉、扩洛垛, 以至
五代时于阗国置,治所在今新疆于田县南。《新五代史· 四夷附录》 于阗: “其国东南曰银州、卢州、湄州。”
即今广东梅县东北松源镇。清光绪 《嘉应州志》 卷4: 松源堡在 “城东北一百七十里。重峦叠嶂,最为险要”。
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。为滹沱河、汾河分水岭。《寰宇记》卷42忻州秀容县:“系舟山,尧遭洪水系舟于此,在县南四十里。”即此。又称小五台、丛蒙山。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北。绵亘于定襄、忻州、阳曲三县市交界处。相传
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北西场一带。《宋书·羊希传》: 南朝宋泰始四年 (468),“希遣平越长史邹琰于朝亭拒战,军败见杀”。即此。又称朝台。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西北西场一带。南朝宋泰始四年(468年),刘思道攻
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西侧之巴扎尔山。清乾隆 《钦定盛京通志》卷27: 哲勒肯山 “国语 (满语),哲勒肯,香鼠也。(宁古塔) 城东二千五百八十五里”。格楞河发源于此。
即今安徽歙县东北七十七里三阳乡。民国《歙县志》附图:县东北有三阳坑。集镇名。在安徽省歙县东北部、昌源河上游。三阳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900。传古代有三只羊停此坑中,主人信为吉兆,定居于此,得名三羊坑,
明洪武二十年(1387)置,属镇海卫。治所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南六鳌镇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)废。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置,治今福建省漳浦县东南六鳌镇。属镇海卫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年)废。《读
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六十里东滩村,黄河渡口。《清一统志· 绛州一》: 济民渡 “在垣曲县南黄河南岸 (原文误,应为 “北岸”),至渑池县界”。
明废下蔡县为镇,属寿州。即今安徽凤台县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寿州:“有下蔡镇巡检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