琅邪
又作瑯琊。春秋末越国都城。在今山东胶南市西南琅琊镇 (夏河城)。《吴越春秋·勾践伐吴外传》: 勾践二十五年 (前472) 徙都瑯邪。约于公元前379年越王翳始从琅邪迁都于吴 (今江苏苏州市)。秦于此置琅邪县。
古邑名。春秋齐邑。在今山东省胶南市西南。《水经注·潍水》:“越王勾践之故国也。勾践并吴,欲霸中国,徙都琅邪。”即此。约公元前379年,越王翳始从琅邪迁都于吴(即今江苏苏州市)。秦置琅邪县。
又作瑯琊。春秋末越国都城。在今山东胶南市西南琅琊镇 (夏河城)。《吴越春秋·勾践伐吴外传》: 勾践二十五年 (前472) 徙都瑯邪。约于公元前379年越王翳始从琅邪迁都于吴 (今江苏苏州市)。秦于此置琅邪县。
古邑名。春秋齐邑。在今山东省胶南市西南。《水经注·潍水》:“越王勾践之故国也。勾践并吴,欲霸中国,徙都琅邪。”即此。约公元前379年,越王翳始从琅邪迁都于吴(即今江苏苏州市)。秦置琅邪县。
亦名绢村隘。为凭祥州三隘之一。在今广西凭祥市西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1凭祥州: 绢隘,“《图经》 云: 在州西。其南又有岌口隘,又镇南关旁有南关隘,所谓州有一关三隘也”。
①在今安徽歙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歙县:石耳山“在府南四十里。突起大障,高出群峰,多岩石之胜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徽州府一》:石耳山“孤峰瑰异,峰石倒垂如莲瓣。多产药草”。②在今浙江开化县西北。《
①西汉置,属桂阳郡。治所在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。《元和志》卷34曲江县:“江流回曲,因以为名。”三国吴为始兴郡治。东晋移治今韶关市南十里武水西岸。隋属南海郡。唐武德初移治韶关市西一里武水西岸,为韶
在今湖南桃源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0桃源县“桃源山” 条下: “ 《志》 云,县南二百五十里有牯牛山,与安化县接界。”
在今湖北浠水县西七十里巴河镇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巴水“又南径巴水戍”。即此。
在今浙江余姚市东南三十四里车厩乡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宁波府慈溪县:车厩山,“昔越王勾践置厩于此,停车秣马,遗迹犹存”。
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)朱元璋改沅州路置,属湖广行省。治所在卢阳县(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)。明洪武九年(1376)改为沅州。清乾隆元年(1736)复升沅州府。1913年废。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
又作果多城。在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以西十余里。清乾隆 《盛京通志》 卷32: “国语 (满语) 郭多,鱼跃也。(齐齐哈尔) 城西七十里,周围一里。”
商都。当在今山东郓城县东北境。《太平御览》卷83引《竹书纪年》:“祖乙滕即位,是为中宗,居庇。”“南庚更自庇迁于奄。”皆此。近人丁山谓即《史记·殷本纪》 中的邢,《书序》作耿。耿当《书》中大坰,在今山
①即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十一里岩门镇。明置岩门巡司。清改驻县丞。②在今贵州黄平县东南岩门司。清顺治十年(1653) 改设岩门长官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