琅邪
又作瑯琊。春秋末越国都城。在今山东胶南市西南琅琊镇 (夏河城)。《吴越春秋·勾践伐吴外传》: 勾践二十五年 (前472) 徙都瑯邪。约于公元前379年越王翳始从琅邪迁都于吴 (今江苏苏州市)。秦于此置琅邪县。
古邑名。春秋齐邑。在今山东省胶南市西南。《水经注·潍水》:“越王勾践之故国也。勾践并吴,欲霸中国,徙都琅邪。”即此。约公元前379年,越王翳始从琅邪迁都于吴(即今江苏苏州市)。秦置琅邪县。
又作瑯琊。春秋末越国都城。在今山东胶南市西南琅琊镇 (夏河城)。《吴越春秋·勾践伐吴外传》: 勾践二十五年 (前472) 徙都瑯邪。约于公元前379年越王翳始从琅邪迁都于吴 (今江苏苏州市)。秦于此置琅邪县。
古邑名。春秋齐邑。在今山东省胶南市西南。《水经注·潍水》:“越王勾践之故国也。勾践并吴,欲霸中国,徙都琅邪。”即此。约公元前379年,越王翳始从琅邪迁都于吴(即今江苏苏州市)。秦置琅邪县。
北宋置,属阳山县。在今广东阳山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连州》 “青龙镇” 条引 《阳山县志》: “桐台镇在县南十里。旧置桐台驿于此。元末废。”
即古雪山门关。在今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东北其宗东南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丽江府》: 金沙江 “入府境西北边界之塔城关东,又东南经巨甸汛东”。
1930年改披沙设治局置,属四川省。治所在今四川宁南县(披沙场)。1939年属西康省。取以在清宁远府之南为名。1955年改属四川省。(1)旧县名。冀南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由河北省宁晋县南部析置。以
西魏置,为新州治。治所在昌城县 (今四川三台县)。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、射洪二县地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废。西魏置,治昌城县(今四川三台县)。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三台县及其附近一带。后属北周。隋开
一名叶滩。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泄滩镇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12: 泄滩 “水势汹涌,有泄床石长三十余丈,行者无不惊怖。土人云,‘有泄无新,有新无泄’。盖新、泄二滩,水涨则泄险,水涸则新险耳”。
即今湖北黄陂县东北三十六里长堰镇。清光绪《黄安县志》卷10《兵事》:同治六年(1867)四月,捻军回走“黄陂长堰、长轩岭”。
在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城内正中。《清一统志·宣化府》 载: 清远楼 “在宣化县治东。明成化中都御史秦纮建。上置钟以司昏晓”。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 (1482)。楼三层,高17米,建于高7.5米的砖砌墩台
①即禹门口。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导河积石,至于龙门。”②即伊阙。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。以龙门山(今西山)和香山(东山)隔伊河夹峙如门, 因名。唐刘长卿《龙门八咏·
在今江西婺源县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0徽州:芙蓉岭“在婺源东七十五里。《高斋诗话》云,婺源五岭高峻,其一曰芙蓉,尤为峻峙。吴黯每行县辄苦之,迫替作诗云,每度芙蓉岭,愁眉惨不开;有命终须过,无灾不再来”。
①在今江西宁冈县东南茅坪慎公祠后面。是一座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。因楼上有一八角形的天窗,故有此名。井冈山斗争时期,毛泽东经常在此居住和办公,写有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》、《井冈山的斗争》两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