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米堰
①在今安徽萧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萧县“朱珊泊”条下:白米堰“源出县东南五十里白米山下,导流西北,为灌溉之利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二》:“白米泉源出白米山,西北流迂回二十里,入县南五里之双桥湖,居民堰之以灌稻田,故名。”
②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绍兴府:白米堰“在府东北。嘉靖中,倭贼由此沿海塘突寇萧山县”。
①在今安徽萧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萧县“朱珊泊”条下:白米堰“源出县东南五十里白米山下,导流西北,为灌溉之利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二》:“白米泉源出白米山,西北流迂回二十里,入县南五里之双桥湖,居民堰之以灌稻田,故名。”
②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绍兴府:白米堰“在府东北。嘉靖中,倭贼由此沿海塘突寇萧山县”。
清雍正十二年(1734)设,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西扎拉山。何秋涛《朔方备乘》卷10《北徼卡伦考》作“阿拉勒图”;西清《黑龙江外纪》卷2作“阿喇尔图”。
即今新疆精河县西大河沿子镇。清《林则徐日记》:道光二十二年(1842)十一月初三,“至大河沿,此地为一马头,市肆民居颇盛”。
在今辽宁新宾县南及桓仁县西一带。以董鄂河 (今浑江)、建州女真董鄂部居此而得名。《明史· 刘綎传》: 万历四十七年 (1619),“经略杨镐令綎及杜松、李如柏、马林四路出帅。綎兵四万,……大清兵五百守
①隋仁寿初改安富县置,属均州。治所在今湖北郧县东南。大业初属淅阳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。②唐武德七年(624)以安复县改名,属吉州。治所即今江西安福县。元升为安福州。明洪武初仍为县,属吉安府。民国
即今福建寿宁县东南斜滩镇。明弘治中移渔溪巡司治此。在福建省寿宁县东南部、斜滩溪两岸。面积119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斜滩,人口2540。因河滩得名。1958年设金星公社,1959年改斜滩
即今吉林九台市东营城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 吉林府吉长铁路有 “营城子” 站。
在今江西金溪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6抚州府金溪县:张祉山“在县东北六十里,接安仁县界”。
即今浙江临海市东北三十六里东塍镇。民国《临海县志》卷4:乡市有东塍市。宋嘉定《赤城志》作东陈市。
三国魏置,职权似郡太守。治所在邺县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)。魏末晋初改为魏郡。
①西汉宣帝时改茂陵邑置,属右扶风。治所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北十九里南位乡茂林村。西晋省入始平县。②南朝宋大明间置,属扶风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三十里。西魏属黄原郡。隋开皇三年 (583)废。古县名。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