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起洞
在今湖北宜昌市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3峡州:白起洞“在夷陵县。世传白起烧夷陵时驻此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夷陵州“明月峡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,州北十五里有白起洞,俗传秦白起烧夷陵时驻此。”
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。《名胜志》:战国时秦武安君(白起)伐楚时,憩师于此。
在今湖北宜昌市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3峡州:白起洞“在夷陵县。世传白起烧夷陵时驻此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夷陵州“明月峡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,州北十五里有白起洞,俗传秦白起烧夷陵时驻此。”
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。《名胜志》:战国时秦武安君(白起)伐楚时,憩师于此。
即今西藏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旺古尔山上之噶尔丹寺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6:“噶勒丹寺俗名甘丹寺。”又称噶丹寺。在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旺古尔山坳。明永乐七年(1409年)由藏传佛教格鲁派(黄教
在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群岛内,位于琛航岛东北1.5海里。清宣统元年 (1909) 李准巡海时以其随行军舰伏波号命名为伏波岛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都兰莽岛。1947年改名晋卿岛,以纪念明成祖时三佛
即今云南开远市东之东山。明、清称乌充山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6临安府:乌充山“在阿迷州东一十五里。又名东山,尝有鸟飞集其上。其西有禄丰山, 又其西有蓬和山,三山相连,环抱州治”。
即隞。一作囂。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古敖山上。《诗经·小雅·车攻》: “搏兽于敖。” 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“济水又东,径敖山北,《诗》 所谓 ‘薄狩于敖’ 者也。其山上有城。”即“隞”。
①又名夷星桥、夷里桥、竺桥。战国时秦建。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。《寰宇记》 卷72华阳县: 笮桥 “以竹索为之,因名”。《晋书·桓温传》: 永和三年 (348),桓温灭李氏成汉,“ (李) 势于是悉
即今河南永城县北六十里芒砀山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 秦始皇东游,“高祖即自疑,亡匿,隐于芒、砀山泽岩石之间”。《清一统志·归德府》: 砀山“在永城县北八十里。与江南砀山县接界。亦曰宕山”。今芒砀山主峰
三国蜀改牧靡县置,属建宁郡。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境。《续汉书 · 郡国志》 注引李奇曰: “靡音麻,出升麻。” 南朝梁末废。古县名。三国蜀汉改牧靡县为牧麻县,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北境
即今广西南丹县东南车河镇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南丹土州图: 东南有野车河墟。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介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平遥县东南二十里东青村。大业初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析平遥县置,治今山西省平遥县东青村。属介州。大业初省。
在今四川平昌县东北笔山乡。清道光 《巴州志》 卷10载: 嘉庆七年 (1802),白莲教义军张添伦等与清陕安镇总兵激战于此,壮烈牺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