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雉山
①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平定州》: 白雉山“周二十四里, 旧有晋王庙。《风土记》:晋主李克用与嗣昭过此获白雉,因名”。
②一名白紵山。在今湖北鄂州市南五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12武昌县:白雉山“山高一百二十五丈。其山有芙蓉峰,前有狮子岭,后有金鸡石。南出铜矿, 自晋、宋、梁、陈以来,置炉烹炼”。
①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平定州》: 白雉山“周二十四里, 旧有晋王庙。《风土记》:晋主李克用与嗣昭过此获白雉,因名”。
②一名白紵山。在今湖北鄂州市南五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12武昌县:白雉山“山高一百二十五丈。其山有芙蓉峰,前有狮子岭,后有金鸡石。南出铜矿, 自晋、宋、梁、陈以来,置炉烹炼”。
1942年析五原县置,属绥远省。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塔尔湖镇。1946年改为晏江县。1942年4月由五原县西部析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刘长镇,同年11月迁治塔尔湖镇。1944年升县,隶绥远省。
即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二十二里红庙乡。旧属考城县。民国《考城县志》卷1《市集》:有“红庙寨”。
在今广东徐闻县西迈陈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徐闻县:东场镇“在县西南海滨,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洪武初,置于迈谷村。二十七年迁于东阳”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东南部、大风江北岸。面积187平方千米。
在今江苏兴化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3兴化县: 海沟河在 “县东北二十五里。西接吴公湖……东通串场河”。
①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十八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6清丰县: 硝河 “水流无源,盈涸不时,两岸产硝,因名”②在今四川中江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 潼川府一》: 硝河 “在中江县西南。源出县西北,其水出硝”。
1915年析龙江县置,属黑龙江省龙江道。治所即今黑龙江省龙江县南景星镇。1917年改为景星县。又称景星镇设治局。1915年由龙江县景星镇县佐改置,治今黑龙江省龙江县西南景星镇。因镇北有景星山得名。19
唐永徽五年 (654) 以处月部置,属北庭都护府。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境。后废。
明置,在今江西分宜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袁州府分宜县:安仁驿“在县治东。以县旧为安仁镇也。嘉靖三十五年移置东门外”。崇祯末裁。明置,在今江西省分宜县东。
在今湖北咸丰县西南六十五里,接四川黔江县界。清置巡司于此。
①唐天宝十三年 (754) 置,属廓州。驻地在百谷城 (今青海贵南县东北)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廓州: 金天军 “其东南八十里百谷城有武宁军”。乾元元年 (758) 陷于吐蕃,废。②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