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白马城

白马城

①三国吴筑,为沿江戍守要隘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北;一说在今燕子矶附近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20“白马城”条引《金陵故事》云:“吴时沿江烽火台二所,一在石城左, 一在白马城。”

②北魏置,即今山西临汾市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“汾水又南径白马城西,魏刑白马而筑之,故世谓之白马城。今平阳郡治。”北魏、唐晋州皆治此。

③在今甘肃成县西南。《晋书·苻坚载记》:东晋太和二年(367),羌敛岐叛坚,坚遣南安太守邵羌讨敛岐于略阳,“敛岐奔白马”。西秦建义元年(385)乞伏国仁于此置白马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9巩昌府成县:白马城“本白马氐羌所居, 因置城于此”。

④在今陕西勉县西十里老城乡。亦曰白马戍。即汉阳平关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浕水又南径张鲁治东……东对白马城。一名阳平关。浕水南流入沔,谓之浕口。其城西带浕水,南面沔川,城侧二水之交,故亦曰浕口城矣。”


(1)北魏置,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。为平阳郡治所。此后历代为府、州、郡治所。(2)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燕子矶附近。三国吴筑,为沿江戍守要隘,并筑烽火台于此。(3)又称浕口城、阳平关、阳安关。在今陕西省勉县(菜园子)西老沔县、白马河入汉水处。为汉中盆地西边门户,川、陕交通要道。东汉建安二十年(215年),曹操攻汉中,张鲁使其弟卫守此;二十三年刘备取汉中,驻军于此。南朝宋、北魏曾设华阳郡治此。隋开皇中改置白马关,后又改名百牢关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丽阳城

    ①亦作泥阳。即今河北藁城市西南丽阳镇。清康熙《藁城县志》图:西南有泥阳村。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0藁城县图作泥羊村。②一名利阳城。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丽阳镇。清同治《饶州府志》卷3:丽阳镇“在(鄱阳县)城

  • 广纳溪

    在今四川通江县南, 为通江河之支流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广纳县:“以广纳溪为名。”《清一统志·保宁府一》 “宕水”条:“又有平州水,北自通江县界,流经废广纳县理西,与广纳溪水合, 又南流。”

  • 石田

    在今贵州贵阳市南二十五里。明郭子章《黔记》卷7:“相传昔有隐士习黄石冲举之事甚笃,忽有道士从假牛耕石田种玉,隐士与之。方耕,隐士妻来牵牛,道士怒,遂舍之。至今石上犹存耕犁之迹。”

  • 罗望江

   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21郁林州: 罗望江,“ 《九域志》: 在南流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郁林州: 罗望江 “在州西。一名西望江。亦出容山,绕流经州北,复西南流十余里,下流会南流江

  • 甘松县

    ①西魏置,属甘松郡。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东黄龙乡。隋开皇初废入嘉诚县。②唐贞观五年(631)置,属西金州。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境。八年(634)属岩州。后废。古县名。北周天和元年(566年)置,治今四川

  • 琅邪台

    (臺) 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镇 (夏河城)东南十里琅琊山上,可望大海。《山海经》: “琅邪台在渤海间,琅邪之东。” 郭璞注: “今琅邪在海边,有山嶕峣特起,状如高台,此即琅邪台也。” 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

  • 视高铺

    亦作石膏铺。即今四川仁寿县西北八十七里视高乡。清光绪 《仁寿县志》 卷1: 北路有石膏铺。民国改作视高铺。

  • 禁坑 (阬)

    一名禁峪。又名禁沟。在今陕西潼关县东,北去旧潼关十里。黄巢由此入潼关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广明元年 (880),黄巢前锋军抵关下,齐克让走入关。“关左有谷,平日禁人往来,以榷征税,谓之 ‘禁阬’”。

  • 高观山

    ①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汉川县: 高观山 “高耸可以望远”。②在今四川安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安县: 高观 “有一峰突起,其上平台,登临四望,远见百里之上,因名”。

  • 剑河县

    1914年改清江县置,属贵州镇远道。治所即今贵州剑河县。1923年直属贵州省。剑河县城位于沅江支流清水江南岸。清水江亦名剑河,故县以剑河为名。在贵州省东部、清水江中段。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。面积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