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楚邑。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。《左传》: 昭公六年 (前536),楚伐吴,“师于豫章,而次于乾溪”。十二年 (前530),“楚使荡侯等帅师围徐以惧吴。楚子次于乾溪,以为之援”。
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) 置,属昌图府。治所在郑家屯(今吉林双辽县)。1913年改为辽源县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置,治今吉林省双辽市。属昌图府。1913年废。
亦作安巷。在今江苏丹徒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5镇江府丹徒县:安港在“府东北八十里,通大江。有巡司戍守。《江防考》云:自安港而东北百里,为丹阳之包港,皆防守处也”。又称安巷。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东北。
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阳城县置,属沁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南五里阳城村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三年(620)复置, 属韩州。九年(626)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阳城县置,治今山西省武乡县
即馆觉。在今西藏贡觉县东南。清乾隆 《卫藏通志》 卷12作 “官觉”。
即蒙古车臣汗部中末右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东戈壁省萨尔呼都格一带。
亦名确山。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南二里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 初安郡怀德县: “有浮石山。”
①在今安徽铜陵市狮子山矿区。《元和志》卷28南陵县: 铜井山 “在县西南八十五里。出铜”。李白 《答杜秀山五松山见赠》: “铜井炎炉歊九天,赫如铸鼎荆山前”,指此。②一名铜官山。在今安徽全椒县西。《寰
1913年改焉耆府置,为焉耆道治。治所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。1930年为焉耆行政区治。后直属新疆省。1954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区。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焉耆府裁府改县,治
即今江苏溧阳市西南周城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0江宁府溧阳县: 周城埠,“宋末,土人结寨筑城于此,以御侵寨,周回濠迹尚存。亦曰周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