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门桥
即今河北任丘市南二十里石门桥镇。清为石门桥社。
即今河北任丘市南二十里石门桥镇。清为石门桥社。
①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万全都司:大松山“在龙门卫城西一十里。上有古松一株,盘曲森耸,故名。永乐中驻跸于此”。②一名伊克纳喇苏台山。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承德府》:伊克纳喇苏
在今云南思茅市南。《清一统志·普洱府》:六茶山“在县南六百五十里。层峦复岭,多茶树”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思茅厅东南有六茶山“曰攸乐、曰蟒支、曰革登、曰蛮砖、曰倚邦、曰漫撒”。
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。《三国志· 吴书·三嗣主传》: 五凤二年 (255) 七月,“阳羡离里山大石自立”。即此。天玺元年 (276) 改名国山。古山名。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孙亮传》:五
又名正阳镇。在今安徽颍上县东南颍河入淮之口。《清一统志·颍州府一》:正阳镇,“《县志》:正阳镇即古颍口,亦谓之西正阳。以寿州亦有正阳镇在东也”。古镇名。在今安徽省颍上县东南淮河西岸,即古颍口。隔淮与寿
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城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沅州:沅水驿在“州城南二里”。
北宋太平兴国间置,即今江苏启东市北吕四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海门县:吕四场“俗传以吕仙四至此而名”。《嘉靖东南平倭通录》:嘉靖三十四年(1555),倭寇“流劫狼山、利河等镇, 吕四、余西等场”。清置巡
即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。清松筠 《西招纪行诗》 注: “拉孜地名,在彭错岭、甲错山中间。”
唐广德二年 (764) 南诏置,为南诏别都、东京、拓东节度驻地。在今云南昆明市。南诏后期称善阐城。即“柘东城”。
①北魏正光、孝昌间置,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境。西魏废帝三年 (554) 改为归州。②南朝梁置,治所在光城郡 (治今河南潢川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潢川县东部、南部及光山县南部。隋开皇初废。南朝梁置,治赤石
金大定二十二年 (1182) 改城阳军置,治所即今山东莒县。二十四年 (1184) 改名莒州。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升城阳军置,治莒县(今属山东)。辖境约相当今山东省莒县、沂水、莒南、日照、沂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