砀县
秦置,属砀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六十里芒山镇。以山名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: “应劭曰: 砀山在东。师古曰: 砀,文石也,其山出焉,故以名县。” 西汉属梁国。西晋废。南朝宋复置,属梁郡。北魏属砀郡,治鲁城 (在今安徽砀山县境)。后废。
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河南省永城市东北保安镇。属砀郡。汉属梁国。西晋废。南朝宋复置,属梁郡。北魏属砀郡。北齐废。
秦置,属砀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六十里芒山镇。以山名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: “应劭曰: 砀山在东。师古曰: 砀,文石也,其山出焉,故以名县。” 西汉属梁国。西晋废。南朝宋复置,属梁郡。北魏属砀郡,治鲁城 (在今安徽砀山县境)。后废。
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河南省永城市东北保安镇。属砀郡。汉属梁国。西晋废。南朝宋复置,属梁郡。北魏属砀郡。北齐废。
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黎州守御千户所:“东有冲天山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:冲天山在“所东八十里。险绝无路,仅通樵采。古碑云:沉黎界上,山林参天,岚雾晦日,谓此山也”。
西汉初元五年 (前44) 置,为侯国,属颍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汝州市东。绥和元年 (前8) 为公国。元始四年 (4) 改为邟县。东汉建武二年(26) 复改为周承休县。十三年 (37) 废。
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北板岭乡东。《清一统志·庆远府》: 高倚山 “在永顺正土司治前,高耸约百余丈”。
明洪武二年(1369)分河南、山东两行中书省置北平行中书省,治北平府(治今北京市)。简称北平省。九年(1376)改为承宣布政使司。永乐元年(1403)罢布政使司,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。十九年(1421)
唐、五代方镇名。唐建中二年 (781) 置,治所在宋州 (今河南商丘县南)。兴元元年 (784)徙治汴州 (今河南开封市)。辖境屡有变动,长期领有汴、宋、亳、颍四州,相当今河南封丘、开封市、尉氏、柘城
南朝梁改北流郡置,属阴石郡。治所即今广西北流市。清光绪《北流县志》卷2:以北流江名之。隋大业初属合浦郡。唐贞观八年(634)为容州治。天宝初为普宁郡治,乾元初复为容州治。元和后属容州。元属容州路。明属
在今北京市故宫乾清宫之东。明初为弘德殿,万历十一年 (1583) 更名昭仁殿。殿内藏宋、元撰刻版本书籍。殿后西室名五经萃室,乾隆藏宋岳珂校刻五经于此。1923年焚于火。
①西晋太康五年 (284) 以南安县改置,属南康郡。治所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南一里,后迁今南康县。隋开皇九年 (589) 与赣县互易地名,改为赣县。大业初复名南康县。唐属虔州。北宋淳化元年 (990) 分
当为真腊的异称。《大唐西域记》卷10“三摩呾吒国”条有伊赏那补罗国。据杜佑《通典》卷188载,真腊国都名伊奢那城,即伊赏那的异译,乃以王名称其都城。
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属南恭州。治所在今广西蒙山县西北。贞观十二年 (638) 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境。属蒙州。贞观十二年(638年)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