窟龙关
在今山西中阳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汾州府》: 窟龙关 “在石楼县东北六十里黄云山口,东通孝义,南抵隰州,北接宁乡。明洪武初置巡司。今裁”。后划归中阳县。
在今山西中阳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汾州府》: 窟龙关 “在石楼县东北六十里黄云山口,东通孝义,南抵隰州,北接宁乡。明洪武初置巡司。今裁”。后划归中阳县。
北宋置,属伏虞县。即今四川仪陇县东南一百四十里立山镇。在四川省仪陇县东端。面积23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立山,人口 2310。因立山寨得名。1949年为立山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
在今山西宁武县东北二十五里阳方口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崞县“宁武关”条:杨方堡“堡城创筑于嘉靖十八年,万历四年增修,周二里有奇”。
在今浙江四明山一带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句余之山,无草木,多金玉。”郭璞注:“今在会稽余姚县南、句章县北,故此二县因以为名。”古山名。约在今浙江省余姚市东南车厩乡境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句余之山,
元置,属新添葛蛮安抚司。治所在今湖南龙山县东北三十九里石牌洞。明属永顺宣慰司。清废。
唐方镇名。上元二年 (761) 置,治所在滑州 (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)。领滑、卫 (今河南卫辉市)、相 (今河南安阳市)、魏 (今河北大名县东北)、贝 (今河北清河县西北)、博 (今山东聊城市东
又作喀母兔河。即今黑龙江省宝清县东蛤蟆通河。源出七虎林山,曲折北流入挠力河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22: 挠力河两源共合,“东北流,受南来之喀穆图河,今曰哈玛通河”。
清雍正十三年(1735)置,属黔彭厅。治所即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十五里三合乡(三合场)。《清一统志·酉阳直隶州》:高秀山“在县西南……县以此名”。乾隆元年(1736)属酉阳直隶州,次年移治今秀
即和武州之讹。宋置,治所在今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西南火烘乡。元改为镇宁州。
即今四川荥经县南经河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2雅州: 菩萨溪 “在荣经县南六十里。源自瓦屋山来,东注平羌江。傍有石佛像,因名”。
在今福建永安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永安县:贡川山“在县东北四十里。上有桃源洞、一线天诸胜。山峡斗绝,仅容趾陟。其巅田庐井井,故有桃源之目。正统间,邓茂七等作乱,败官军于沙县,据贡川为寨守之。茂七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