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章山

章山

①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六十里。唐杜佑 《通典·州郡十二》: 义兴县 “有章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5常州府宜兴县: 章山在 “县西南六十里。一名黄山,亦曰芳岩。周广六十八里。相接曰佛泉山、武花山,连亘入宁国县界”。

②即今浙江北部临安市西北天目山。《吴越春秋·夫差内传》: 越灭吴,“悉士将逾章山,济三江而伐之”。

③即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九龙山。《史记· 货殖列传》: “夫吴自阖庐、春申、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,东有海盐之饶,章山之铜。” 即此。

④即今安徽黟县西北之方家岭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黟县 “牛泉山” 条下: 章山 “在县西北二十里,章水出焉”。

⑤在今江西南城县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5建昌军: 章山 “在南城县东北五里。乔松修竹,森列交荫。山中有永寿寺”。《清一统志·建昌府一》: 章山“为郡水口。相近为乌江山,路险而隘,下有乌江潭口”。

⑥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4临江军: 章山 “在郡城 (今临江镇) 内西偏,郡之来山也。宣和中,太守汪师心修郡圃,得碑石于地中,始知冈名富寿”。《清一统志·临江府》: 章山“晋时有章昉隐此,因名。南连瑞筠,北接白牛诸山。郡城之西,皆枕山麓,盖郡之镇山也。一名富寿冈”。

⑦一名障山。在今湖北安陆市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7德安府: 章山 “在府东四十里”。

⑧即内方山。在今湖北钟祥市南,邻接天门市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江夏郡竟陵县: “章山在东北,古文以为内方山。”

⑨亦作漳山。即洛通山。在今四川什邡县西北六十里。《汉书· 地理志》 雒县: “章山,雒水所出,南至新都谷入湔。” 《方舆胜览》 卷54汉州: 章山 “在什邡县。又名洛通山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什邡县: “西北有章山,雒水出此,亦曰雒通山。”


古山名。(1)即今浙江省天目山。《吴越春秋·夫差内传》:越灭吴,“悉士众将逾章山、济三江而欲伐之”,即此。(2)又称福寿冈。在今江西省樟树市西南临江镇西。(3)即“障山”。(4)即“内方山”。(5)即“九龙山(1)(1)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舞阳县

    ①北魏孝昌中,为襄州期城郡治。治所在今河南舞钢市西。东魏改为临舞县。②北魏天安元年(466)置,属襄城郡。治所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。正光中废。东魏兴和二年(540)复置,属广州定陵郡。后废。古县名。北魏

  • 彭湖

    ①在今浙江衢州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衢州府西安县: 彭湖 “在府东十五里。广数十丈,延袤五里”。②即今台湾岛西澎湖列岛。南宋赵汝适 《诸番志》 卷上: “泉 (即泉州) 有海岛曰彭湖,隶晋江县。”

  • 石挺峰

    即磬锤峰。今河北承德市东北十六里棒锤山。《水经·濡水注》:武列水“东南历石挺下。挺在层峦之上,孤石云峰,临崖危峻,可高百余仞。牧守所经,命选练之士,弯张弧矢,无能屈其崇标者”。即此。

  • 郿县

    ①战国秦置,属内史。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十五里渭河北岸。西汉属右扶风,右辅都尉驻此。三国魏属扶风郡。北魏太平真君六年 (445) 改名平阳县。西魏改为郿城县。北周天和三年 (568) 改为周城县。隋开皇

  • 济南道

    1914年由岱北道改置,属山东省。治历城县 (今山东济南市)。辖境约当今山东无棣、阳信、乐陵、商河、济阳、齐河、济南、长清以东,东营、垦利、博兴、桓台、淄博市西部、莱芜以西,肥城、泰安、新泰以北地区。

  • 桦林堡

    在今山西偏关县西二十里桦岭堡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河曲县: 桦林堡 “万历二十年建土堡,二十九年增修,周一里有奇。西去黄河三里,与套寇东西相望”。

  • 黄汊河

    在今河北大城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大城县: 黄汊河在 “县东北八十里,即易水下流,自文安县分流入境,又东北入武清县之三角淀”。

  • 乾元殿

    在今河南洛阳市中州路与定鼎路交界处的东北角。本隋乾阳殿旧址,唐麟德二年 (665) 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因旧址造乾元殿成,高一百二十尺,东西三百四十尺,南北一百七十六尺。武则天垂拱四年 (688) 毁乾元

  • 白衣大食

    即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。以其旗色尚白故名。都城在今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“或曰大食族中有孤列种,世酋长,号白衣大食。种有二姓, 一曰盆尼末换,二曰奚深。有摩诃末者,勇而智,众立为王,

  • 剻城县

    即蒯城县。西晋置,属始平郡。在今陕西宝鸡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凤翔府》: 剻城旧县 “在宝鸡县东”。古县名。西晋咸宁四年(278年)析陈仓县置,治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。属始平郡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