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红山

红山

①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8马营堡:红山“在堡东南二十里。山高险,石色多赤。下有红泉,东流合大河入龙门峡”。

②在今河北永年县(临洺关)西南,与武安市接界处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5广平府永年县:红山“踞紫山之北,山形延袤,回峰环涧,互相映带,下有屯曰丰稔屯”。

③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区东北隅。1935年在红山后首次发现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。“红山文化”即以此而得名。

④在今河南舞阳县西北。西汉曾置红阳侯国于此。

⑤在今广西南丹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那地州:红山“在州东南”。

⑥亦名红石峡或雄石峡。在今陕西榆林市北。《清一统志·榆林府》:红山“在榆林县北十里。环拱若屏,上皆红石,落日返照,霞采烂然。山之两崖为红石峡,榆溪、獐河汇流其中。其上有款贡城、镇北台、易马台,昔李继迁葬其祖彝昌,障水别流,凿石为穴,既葬复引水其上,疑即此峡也。明巡抚郑汝璧改名雄石峡”。

⑦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山嘴。清《三州辑略》卷1:红山“在巩宁城东南三里。山高里许,周宽数里,峭壁悬崖,形如蟾蜍昂首,南面陡坡直上山巅,建玉皇庙一座,旁堆鄂博,东南为望祀博克达山之所。……每岁四月十五日,居民商户车马云屯,杂技百工靡不聚集,为塞上一胜会也。南北两路均称乌鲁木齐为红庙子,本此”。


(1)山名。(1)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城区东北近郊。五峰并连,呈南北走向。山体由赭色花岗岩组成,故名。蒙古语称乌兰哈拉,意即“红色山峰”。最高峰海拔746米。山顶有战国燕古长城遗址。北麓和东麓发现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址多处,考古命名为红山文化。1964年后进行景区建设,已成为风景区。(2)又称虎头山或虎头峰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中心、乌鲁木齐河东岸。海拔910米。巍峨屹立,气势雄伟。因山岩呈赭色,故名。山顶原有玉皇阁和镇龙塔,山麓有大佛寺、北斗宫和地藏寺。玉皇阁及山下古庙群相继被毁,古塔至今仍耸立山巅。建国后,引水上山,植树造林,山下修建了台阶公路。为乌鲁木齐市的象征。(2)集镇名。在云南省巧家县城东北部。红山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620。因盛产蜡虫,以“满山红”之意得名。顾姓最先居此,又名顾红山。主产玉米、薯类、稻、小麦、豆类。特产蜡虫、核桃。有运输、手工编织、粮油加工等企业。有公路通县城。

乌鲁木齐市红山宝塔


猜你喜欢

  • 布拉可巴什

    在今新疆和田县南。距阿合兰干八十里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9:布拉可巴什“柴草俱无,有数泉流入小冰海,泉边青草无多”。

  • 克列玉土司

    即列玉土司。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驻牧地在今青海囊谦县西北境。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15作“克列玉”。清末民初并入安冲土司。

  • 一作漕。春秋卫邑。在今河南滑县东二十八里。《左传》: 闵公二年 (前660),狄灭卫,“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,益之共、滕之民为五千人,立戴公以庐于曹”。即此。秦置白马县。(1)古国名。西周初分封的

  • 刊沐涟河

    即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北之根河。《元秘史》作刊沐涟河。

  • 四望亭

    在今湖北黄州市内。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又有四望亭,正与雪堂相直,在高阜上,览观江上,为一郡之最。”

  • 大连山

    在今江西婺源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婺源县:大连山在“县西北百二十里。高四百仞,周九十里。皖乱时,乡人每保聚于此”。

  • 石门井

    在今云南云龙县治石门镇。《清一统志·大理府》“诺邓盐井”条下:“又有石门井,在(云龙)州东北三十里。”

  • 纳喇河

    又作那拉河。即今俄罗斯阿穆尔州东北、谢列姆扎河支流诺腊河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 “英克河”条下:纳喇河“在(黑龙江)城东北一千二百里,俱出东北兴安岭,南流入西林穆丹河”。

  • 彭家山

    ①又作彭佳山、平嘉山、平佳山。即今台湾省东北所属彭佳屿。陈侃 《使琉球录》: 太武放洋,“用甲卯取彭家山”。②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面之邦加岛。《郑和航海图》 有彭家山。即“平佳山”。

  • 钓鱼屿

    一作钓鱼台。即今台湾东北附属岛屿钓鱼岛。明陈侃 《使琉球录》 中 “过钓鱼屿”,即此。即“钓鱼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