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里速古鲁孙
元代对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。又作纳里速古儿孙。《元史·百官志三》 载: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,分为乌思、藏、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,纳里速即阿里,古鲁孙意为三部。今阿里及克什米尔东部当时为三位领主所辖,即磨榆(今拉达克地区)、古格(今扎达地区)、布禳(今普兰地区),故名。
元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置乌思、藏、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。辖境相当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及克什米尔东部地区。
元代对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。又作纳里速古儿孙。《元史·百官志三》 载: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,分为乌思、藏、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,纳里速即阿里,古鲁孙意为三部。今阿里及克什米尔东部当时为三位领主所辖,即磨榆(今拉达克地区)、古格(今扎达地区)、布禳(今普兰地区),故名。
元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置乌思、藏、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。辖境相当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及克什米尔东部地区。
在今新疆和硕县东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60:库尔泰山,“《勘矿公牍》:此山在焉耆府城东三百五十里”。
北宋置,属宁化军。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九十里细腰村。
①西汉置,属丹阳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南陵县东三十里青弋江西岸弋江镇,隔江接宣州市界。东汉省。汉末复置。《三国志· 吴志· 太史慈传》:建安初,“ (孙) 策已平定宣城以东,惟泾以西六县未服”。又 《蒋钦传
①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四十里芙蓉镇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永嘉郡永嘉县“有芙蓉山”。《寰宇记》卷99温州乐清县:芙蓉山“西南上三峰有四耸石,并高三四尺,森然如芙蓉,红赤相映,因以为名”。②在今浙江临海市东。
①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东南织女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甾川国东安平:“菟头山,女水出,东北至临甾入巨定。”《水经·淄水注》:女水“出东安平县之菟头山。《从征记》曰:水西有桓公冢。……或云齐桓公女冢在其上,
①殷、周国名。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。《尚书· 牧誓》: “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人。” 孔传: “庸在汉江之南。” 公元前611年灭于楚,于此置上庸县。②即鄘。在今河南新乡县西南。《汉书· 地理
纳溪水(今永宁河)入长江之口。在今四川泸州市西南安富镇(永宁河东岸)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纳溪县:“皇祐三年,纳溪口置砦。绍定五年升为县。”明置纳溪口巡司于此。
在今云南武定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武定军民府:乌龙河“在府北五里。源出禄劝州之乌蒙山,绕流经此,溉田数百顷,下流入于金沙江”。
清初置,属塔子沟厅 (后属承德府)。治所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北官大海,后迁今县之南南公营子。俗称南公旗。原属直隶,1914年划归热河特别区,1928年属热河省。1949年迁治大城子镇 (今
北周置,属西宁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德昌县。隋开皇初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