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上县
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由沁源县北部析置,属太岳区。治绵上 (今山西沁源县西北)。1945年12月撤销,并入沁源县。
(1)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山西省沁源县北,属西河郡。北宋庆历六年(1046年)徙治大觉寺地(今沁源县西北绵上镇)。蒙古至元四年(1263年)废。(2)旧县名。太岳抗日根据地设。1941年由山西省沁源县北部析置,治绵上。县因以为名。1945年撤销,仍并入沁源县。
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由沁源县北部析置,属太岳区。治绵上 (今山西沁源县西北)。1945年12月撤销,并入沁源县。
(1)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山西省沁源县北,属西河郡。北宋庆历六年(1046年)徙治大觉寺地(今沁源县西北绵上镇)。蒙古至元四年(1263年)废。(2)旧县名。太岳抗日根据地设。1941年由山西省沁源县北部析置,治绵上。县因以为名。1945年撤销,仍并入沁源县。
①亦名东庐山。即今江苏溧水县东二十里东芦山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溧水县有庐山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七》:南宋乾道年间,建康守臣张孝祥言:“秦淮水三源,一自华山由句容,一自庐山由溧水,一自溧水由赤山湖,至府城东
在今广东封开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肇庆府》“大峒寨”条:“又有下营、凤楼、龙田、观地、方宅、水斗、大乐、大洋冈八寨,皆在(封川)县东北归仁乡。”集镇名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东北。大乐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
又称学堂缅寺。在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城内。傣语“广”为山包, “允”为城,意即城里山包上的缅寺(缅寺即佛寺)。建于清道光初。现仅存大殿及二门。大殿由一围廊式三重檐歇山顶殿堂与四方型五重檐亭阁组成,建筑
即今河北武邑县东三十四里西桑村乡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4武邑县图:东有西桑村。
俗名千佛洞。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十里鸣沙山东麓断崖上。《敦煌录》: “ (沙) 州南有莫高窟,在州二十五里。” 上下五层,高低错落,南北长约1600米。据武周圣历元年(698) 《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
北宋置,属绥德军。在今陕西米脂县东北。元废。北宋置,在今陕西省米脂县东北。元废。
在今广西灵山县西南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9钦州: 林冶山 “在州东北八十里。古金坑之所。前辈诗云: 天涯亭下有龙窟,林冶山头出碎金”。《清一统志·廉州府》: 林冶山 “在灵山县西南五十里。脉自城隍
王莽改东昏县置,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。东汉以后复名东昏县。西晋废。北宋乾德元年(963)复置,属开封府。金初移治今山东东明县南三十里东明集镇,属曹州。元属开州。明洪武初徙治云台集(在今东明县西十五里
又作鄂多里。即斡朵邻。元代在今黑龙江依兰一带新建的军民万户府
①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。治所在鄢陵县(今河南鄢陵县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鄢陵县地。大业初废。②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。治所在尉氏县 (今河南尉氏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尉氏、鄢陵、扶沟等县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