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山
①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。《越绝书·越地外传》: “葛山者,勾践罢吴,种葛,使越女织治葛布,献于吴王夫差。”
②在今四川梓潼县西北三十里卧龙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6隆庆府: 葛山 “旧名亮山。在梓潼县北二十五里。《旧经》 云: 昔诸葛曾北征尝营此山,因名。内有景福院石碑。梁大同年置寺。又有石龛,云正观年造”。今卧龙山有千佛崖佛教摩岩造像三窟四十余龛。有唐贞观八年题记。
古水名。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。相传越王勾践在此种葛,使越女织治葛布,献于吴王。
①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。《越绝书·越地外传》: “葛山者,勾践罢吴,种葛,使越女织治葛布,献于吴王夫差。”
②在今四川梓潼县西北三十里卧龙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6隆庆府: 葛山 “旧名亮山。在梓潼县北二十五里。《旧经》 云: 昔诸葛曾北征尝营此山,因名。内有景福院石碑。梁大同年置寺。又有石龛,云正观年造”。今卧龙山有千佛崖佛教摩岩造像三窟四十余龛。有唐贞观八年题记。
古水名。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。相传越王勾践在此种葛,使越女织治葛布,献于吴王。
亦名仇池山。即今甘肃西和县南之仇池山。《宋书·氐胡传》:东汉末陇右豪族杨腾子杨驹居仇池,“仇池地方百顷,因以百顷为号,四面斗绝,高平地方二十余里,羊肠蟠道,三十六回。山上丰水泉,煮土为盐”。即仇池山。
隋置,属信都郡。治所在今河北中南部。唐废。
①北宋置,属天长县。即今安徽天长市西三十里石梁镇。北周至唐初为石梁县治所。②明置,属合肥县。在今安徽肥东县东北八十里梁兴集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庐州府合肥县:石梁镇“在府东百二十里,接巢县界。有巡司戍守
1913年改焉耆府置,为焉耆道治。治所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。1930年为焉耆行政区治。后直属新疆省。1954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区。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。旧县名。1913年由焉耆府裁府改县,治
即临泃城。石赵置,在今河北三河市东南。以临泃水而名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永和六年(350),燕慕容霸伐赵,“收安乐、北平兵粮,与 (燕王) 俊会临渠”。即此。十六国后赵筑,在今河北省三河市南。因临泃水
亦作都县。唐仪凤二年 (677) 置,属纳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境。天宝元年(742) 属都宁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属纳州。后废。
唐武德元年(618)改龙门郡置,治所在江油县(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旧州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平武县及青川县、江油市部分地。贞观元年(627)改为龙门州。隋义宁二年(618年)改平武郡为龙门郡,旋改为西龙
即今河北高阳县东南三十里边渡口乡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高阳县图:东南有西边渡口。
1914年由原阿克苏道袭置,属新疆省。治阿克苏县(今新疆阿克苏市)。辖境约当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。1915年,且末县由喀什噶尔道改隶本道。1920年,焉耆、轮台、尉犁、若羌、且末划归焉
又作蒲圻口、蒲矶口、陆溪口。即今湖北嘉鱼县西南四十八里陆溪镇。东汉末及三国时为军事要地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东汉建安十九年(214),孙权与刘备争荆州,“权住陆口,为诸军节度”。即此。清末移石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