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虞城

虞城

①在今山西汾阳县南二十里虞城村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隰城县有 “虞城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41孝义县: “虞、虢二城,相传晋灭虞、虢,迁其人于此,筑城以居之。”

②在今山西平陆县北。《续汉书 · 郡国志》:河东郡“大阳有吴山,上有虞城”。刘昭注补: “杜预曰虞国也。《帝王世纪》 曰: 舜嫔于虞,虞城是也。”


(1)即“吴城(1)”。(2)在今山西省孝义市东北。相传晋灭虞迁其人于此,筑城以居之,故名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汾州西河郡隰城有虞城、阳城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斛盐城

    在今河北滦平县南。《魏书·常景传》: 孝昌二年 (526) 杜洛周反于燕州,“俄而安州石离、冗城、斛盐三戍兵反,结洛周,有众二万余落”。又《水经·鲍丘水注》: 大榆河 “径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,……

  • 法兴寺

    原在今山西长子县东南三十里南张店乡张店慈林山腰,后迁至原址对面崔庄山腰。始建于十六国后燕光始元年 (401)。今寺内中轴线上有舍利塔、圆觉殿和后殿。舍利塔为唐咸亨四年 (673) 建,砂石板建造,平面

  • 临川山

    又名巴山。即今江西崇仁县西南相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 110抚州崇仁县: 临川山 “在崇仁县南六十一里。旧名巴山,天宝六年敕改为临川山”。

  • 益门城

    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十五里益门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5宝鸡县: 益门城,“元末李思齐筑以备川蜀,城西据益门山,因名。明初徐达取汉中,自长安引兵屯益门,遣傅友德南出褒斜是也。今为益门镇,向设巡司戍守”。即

  • 京西南路

    北宋熙宁五年 (1072) 分京西路南部地置,治所在襄阳府 (今湖北襄樊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及河南伏牛山以南,四川大巴山与湖北荆山以北,陕西子午河以东,河南桐柏及湖北随州、京山以西地区。南宋时有所

  • 天宝县

    唐天宝三年(744)改番禾县置,属武威郡。治所即今甘肃永昌县。《寰宇记》卷152:“以界内天宝山出醴泉并石花,民取以为面,贫者赖之,遂改为天宝县。”乾元元年(758)属凉州。长庆中改名番和县。古县名。

  • 白涧岭

    又作白涧山。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十六里。《水经·沁水注》:濩泽水“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”。即此。即“白涧山”。

  • 黄酉河

    在今河南确山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0确山县: 黄酉河 “源出乐山,即练河之上流也”。

  • 永宁路

    元至元二十五年(1288)改西南番总管府置,属四川行中书省。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叙永、古蔺、筠连等县及兴文县部分地。至正中改为永宁宣抚司。元至元二十五年(1288年)改西南番总管府置

  • 塔鲁木卫

    亦作塔木鲁卫。明永乐四年 (1406)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辽宁开原市东。辖境相当今辽宁开原市东小清河至达奇木鲁山地区。后废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置,治所确址不详。辖境约今辽宁省开原市东,小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