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行唐县

行唐县

①东晋改南行唐县置,北魏属常山郡。治所在今河北行唐县东北三十里故郡村。太和十四年(490)于县置唐郡。熙平中移治犊乾城,即今治。隋属恒山郡。唐属恒州,长寿二年(693)改名章武县,神龙元年(705)复名行唐县。大历三年(768)于县置泜州。五代梁开平二年(908),又改名章武县,后唐同光初复名行唐县。后晋改名永昌县,后汉复名行唐县。北宋属真定府。元初改属保定路。明属真定府。清属正定府。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

②辽置,属檀州。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“本定州行唐县。太祖掠定州,破行唐,尽驱其民,北至檀州,择旷土居之,凡置十寨,仍名行唐县。”金废。


(1)古县名。辽置,治今北京市密云县东。属檀州。金废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北省西部偏南。属石家庄市。面积961平方千米。人口41.2万。辖4镇、11乡。县人民政府驻龙州镇。战国时为赵南行唐邑。汉置南行唐县,以战国南行唐邑为名,治今故郡,属常山郡。清乾隆《行唐县新志》:“初帝尧封于唐,今定州北唐城村即其地。后诸侯来归,诣平阳即帝位,南行经历行唐,邑之名由此始也。”北魏改今名,太和十四年(490年)置唐郡治此;二十一年废唐郡,复属常山郡。熙平二年(517年)徙治今址。隋属恒山郡。武周长寿二年(693年)改名章武县,唐神龙元年(705年)复名行唐县,属恒州。五代曾先后改名彰武、永昌县,属镇州。宋属真定府。元属保定路。明初属定州,正统十三年(1448年)改属真定府。清雍正后改属正定府。1914年属保定道,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38年改晋察冀边区。1949年属定县专区,1954年属石家庄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58年并入新乐县,1962年复置。1993年划归石家庄市。地处太行山山地丘陵和山前平原区,地势西北高东南低。郜河、曲河、大沙河等流经县境。有口头水库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。盛产红枣。为全国奶山羊基地县和省商品猪基地县。矿产银、铁、蛭石、大理石等。有机械、纺织、化工、建材、食品等工业。京鹿、新口公路经此。有古迹升仙桥及烈士纪念塔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元井

    在今四川内江市南五里三元山下。旧产盐。清道光《内江县志要》卷1:三元井在“治南五里。旧出盐卤,今仍”。

  • 谢家集

    即今河南商丘县西北三十八里谢集镇。明嘉靖 《归德州志》 卷1 《村镇》: “谢家集,小坝西北十五里。”

  • 骨龙等处长官司

    元置,属顺元路安抚司。治所在今贵州龙里县北。明初废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龙里县北,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。明洪武初废。

  • 阳洞砦

    在今湖南新宁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新宁县:“阳洞砦在县西。《志》云,武冈有阳洞蛮,与广西全州延洞蛮接,即其地也。”

  • 鲖城镇

    唐初废鲖阳县,称为鲖城。在今安徽临泉县西五十里。1948年置镇。在安徽省临泉县西北部。面积47.4平方千米。人口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鲖城集,人口6100。以在鲖水之阳得名。西汉末置鲖阳县,唐初废,194

  • 六安宣抚司

    即六番招讨司。在今四川天全县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广记》卷25天全六番招讨使司:“元宪宗时复置六安宣抚司,属吐蕃等处宣慰司,后改六番招讨司,又分置天全招讨司。”

  • 伏虎寺

    古名龙神堂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,距报国寺二里,为峨眉山著名寺院之一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41峨眉县:伏虎寺“在大峨山。寺后鞠家漕,有新开寺。右静室名龙凤庵,一名萝峰庵;左静室名飞龙庵,在玉女峰

  • 宾瞳龙国

    亦作奔陁浪、宾陀罗、宾头狼、宾同陇、宾瞳胧、宾陁陵、宾童龙。故址在今越南中部之藩朗。为古代中西海上交通之要地。南宋赵汝适 《诸蕃志》 卷上: “宾瞳龙国,地主首饰衣服与占城同。以葵盖屋,木作栅护,岁贡

  • 纪鄣城

    又作纪城。春秋莒地。在今江苏省赣榆县东北近海。城周一里(《太平寰宇记》)。《左传》昭公十九年(前523年):“齐高发帅师伐莒,莒子奔纪鄣。”杜预注:“纪鄣,莒邑也。东海榆县东北有纪城。”南北朝时为战守

  • 马站堡

    即今山西偏关县东马站村。《清一统志·宁武府》:马站堡“在偏关县东四十里,东至老营所四十里。明正德中筑,周四里,高三丈五尺,地界偏老水泉三路之冲”。即今山西省偏关县东马站,地处偏关河西岸。明正德十年(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