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村
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会昌五年 (845),“诏发昭义骑兵五百、步兵千五百戍振武,节度使卢钧出至裴村饯之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潞安府: “裴村在府西北五里。”
(1)古地名。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北。唐会昌五年(845年),昭义帅卢钧发兵戍振武,饯之于裴村,潞卒作乱,钧奔潞城,即此。(2)集镇名。在山西省闻喜县北部。属东镇镇。人口2750。因姓得名。主产小麦、棉花、玉米,并产芦苇。有造纸厂。通公路。历史上出现过59个宰相,被誉为“中国宰相村”。古迹有裴氏石刻。
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会昌五年 (845),“诏发昭义骑兵五百、步兵千五百戍振武,节度使卢钧出至裴村饯之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潞安府: “裴村在府西北五里。”
(1)古地名。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北。唐会昌五年(845年),昭义帅卢钧发兵戍振武,饯之于裴村,潞卒作乱,钧奔潞城,即此。(2)集镇名。在山西省闻喜县北部。属东镇镇。人口2750。因姓得名。主产小麦、棉花、玉米,并产芦苇。有造纸厂。通公路。历史上出现过59个宰相,被誉为“中国宰相村”。古迹有裴氏石刻。
在今广西那坡县南一百八十里。为中越边境要隘之一。《清一统志·镇安府》: 平孟隘 “在小镇安西南。相近有剥淰隘”。即今云南省富宁县东北剥隘。清时设兵防守于此。
北宋置,属寿春县。即今安徽定远县西北炉桥镇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5: 寿州寿春县有南炉镇。
北魏太和四年(480)置,属南秦州。治所赤万县(今甘肃武都县黄坪乡境)。后废。西魏置,治赤万县(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东)。辖境约当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部和文县东北部。属武州。北周废。
西汉元朔六年 (前123) 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西南五十六里博望镇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 注: 颜师古曰,“取其能广博瞻望”。故名。西晋属南阳国。南朝宋永初后废。古县名。
①元至元十三年(1276)置,属朶甘思、哈答、李唐、鱼通等处钱粮总管府。治所在哈答城(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协德乡)。后废。②清雍正六年(1728)改建昌卫置,属四川省。治所在西昌县(今四川西昌市)。辖境相
①一名华。战国韩邑。在今河南新郑市北四十里华阳砦。《史记·韩世家》:厘王二十三年(前273),“赵、魏攻我华阳”。即此。②地区名。因在陕西华山之阳得名。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及川、滇、黔一带。东晋常璩所著
在今浙江慈溪市南龙南乡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余姚县: 姥岭 “在县东北十五里。东去烛溪湖五里”。
北宋熙宁元年(1068)置,属秦州。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南。金升为县。北宋熙宁元年(1068年)置,在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。属秦州。金升为县。
即今中亚锡尔河。《隋书·西域传》: “石国,居于药杀水。” 唐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》作素叶河,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 作叶叶河,《元史》 又作忽章河、忽禅河、忽毡河,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 作霍阐没辇,刘郁
在今河北邢台市北。《清 一统志·顺德府一》: 野狐泉 “在邢台县西北十里,下合达活水,二水相交至城北门,名鸳水。……今按: 城北门名国士门,旧为鸳水门,鸳水当离城不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