跋那山
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。《魏书·蠕蠕传》: 北魏登国九年 (394), “曷多汗与社率部众弃其父西走,长孙肥轻骑追之,至上郡跋那山,斩曷多汗”。
古山名。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乌拉山。北魏登国八年(393年),道武帝拓跋珪追击柔然缊纥提至此,缊纥提降;次年,长孙肥追柔然曷多汗至跋那山,斩曷多汗。皆即此。
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。《魏书·蠕蠕传》: 北魏登国九年 (394), “曷多汗与社率部众弃其父西走,长孙肥轻骑追之,至上郡跋那山,斩曷多汗”。
古山名。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乌拉山。北魏登国八年(393年),道武帝拓跋珪追击柔然缊纥提至此,缊纥提降;次年,长孙肥追柔然曷多汗至跋那山,斩曷多汗。皆即此。
①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。西晋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出彭门之阙。”刘逵注:“岷山都安县,有两山相对立如阙,号曰彭门。扬雄《蜀都赋》曰:‘彭门鸿屼。’”《元和志》卷31导江县:“灌口山西岭有天彭阙,亦曰天彭门
1913年析文山县置,后属云南蒙自道。治所即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。民国 《云南靖边行政区域地志资料》: “本属南接安南,边防扼要,取镇靖边疆之义,名曰靖边。” 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因与陕西靖边县重名
元至正二十二年(1362)朱元璋改抚州路为临川府,不久又改为抚州府。治所在临川县(今江西临川市)。明初辖境相当今江西临川市及东乡、金溪、资溪、崇仁、乐安、宜黄等县地。万历后略有缩小。1912年废。元至
在今北京市延庆县北三里。《辽史·圣宗纪》:统和七年(989)五月,“祭风伯于儒州白马村”。即此。在今北京市延庆县北3里。《辽史·圣宗纪》:辽统和七年(989年),圣宗“祭风伯于儒州白马村”,即此。其地
亦作翠蓝山、呢咕把拉。即今印度洋孟加拉湾东之尼科巴群岛。清谢清高 《海录》: “尼古八当国,在笨支里西岭介中,疆城甚小,土番名耀亚。”
1945年9月改伪满新京市置,属吉林省。治所即今吉林长春市。1954年吉林省会由吉林市移驻于此。简称长。在吉林省中部。省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2.05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 3562 平方千米)。人口718.
北宋政和三年(1113)改刘家涡寨置,属文安县。在今河北文安县西北三十里。金废。
亦作羊圈关。在今四川通江县北大巴山下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通江县:“北有羊圈山巡检司。”清道光《通江县志》卷2:羊圈关“在治西北四百余里巴山中。下有旧巡检司。明嘉靖(世宗)中增置,治巴山下。久裁。……自
即今广西资源县。元至正中置巡司于此。清雍正八年(1730)移全州州同驻此。1935年于此置资源县。
明置,属新宁县。在今四川开江县东六十里豆山上。清同治《新宁县志》卷2:豆山关“山绵亘若长蛇,顶上分界,下即开县地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