邯郸郡
秦始皇十九年(前228)置,治所在邯郸县(今河北邯郸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泜河以南,滏阳河上游和河南内黄、浚县,山东冠县西部地区。汉高帝四年(前203)改为赵国。景帝时又曾改为邯郸郡。
秦始皇十九年(前228年)置,治邯郸县(今河北邯郸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泜河以南,滏阳河上游及河南省内黄县、浚县,山东省冠县西部地区。西汉高祖四年(前203年)改属赵国。景帝三年(前154年)赵国除,五年又于邯郸郡复置赵国。
秦始皇十九年(前228)置,治所在邯郸县(今河北邯郸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泜河以南,滏阳河上游和河南内黄、浚县,山东冠县西部地区。汉高帝四年(前203)改为赵国。景帝时又曾改为邯郸郡。
秦始皇十九年(前228年)置,治邯郸县(今河北邯郸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泜河以南,滏阳河上游及河南省内黄县、浚县,山东省冠县西部地区。西汉高祖四年(前203年)改属赵国。景帝三年(前154年)赵国除,五年又于邯郸郡复置赵国。
唐方镇名。上元元年(760)置,治所在凤翔府(今陕西凤翔县)。建中四年(783)建号保义军。唐方镇名。上元元年(760年)置,治凤翔府(今陕西凤翔县)。建中四年(783年)改名保义军。
即今广东吴川市 (梅菉镇)。清光绪 《高州府志》 卷10: 梅菉镇在 “ (茂名) 县南百四十里。茂地三之二原名龙滘,亦名铺脚。考 《长寿寺碑记》:墟旧在今梅菉墟东北一里许,曰梅菉头,明天启间乃迁龙滘
在今安徽阜阳市东二里。《清一统志· 颍州府一》 “相让台” 引 《楚史拾遗》 云:“楚庄王立层台于寝邱,谏而死者七十二人,最后纳寝人诸御之言,解层台,罢民役,名其台曰相让。”
五代周显德六年 (959) 南唐李璟置,治所在羊山镇 (今湖北通山县)。明郭子章 《郡县释名》湖广卷上: “五代时杨行密起铁冶置羊山镇,南唐始置为通山县,取青山、通羊二镇摘二字义名也。” 北宋属兴国军
亦作松坪寨。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南皇木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: 松平寨在“司东南百八十里。安抚土舍马氏所居也。《九州志》:黎州石楼之地,多长松,不生杂木,即松坪寨矣。自炒米城抵松平寨,连接
即迁阳镇。今福建浦城县北四十里仙阳镇。在福建省浦城县北部、南浦溪沿岸。面积238平方千米。人口3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仙阳,人口 2120。北宋建为迁阳镇,俗名仙阳,以处渔梁山南、有揖仙桥而得名仙阳。1
在今河南登封市北五里。北魏太和八年(484) 建嵩阳寺。唐改为观,五代周始作书院。宋改天封观。元至元间改名嵩阳宫。院内有古柏三株,相传汉武帝登嵩时封三将军。柏今存其二。大将军柏周长约六米,二将军柏周长
元置,属思州军民安抚司。治所在今广西河池市西南三旺乡。明洪武初废入河池县。
西汉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即今河南鲁山县。《水经·滍水注》: “鲁山,县居其阳,故因名焉。” 西晋属南阳国。十六国后赵属南阳郡。北魏太和十一年 (487) 改为山北县。本战国魏鲁阳邑,汉置县,治今河南省鲁
春秋鲁地。在今山东泰安市西南一带。因在汶水之北,故名。《左传》:僖公元年(前659),“公赐季友汶阳之田”。杜注:“汶阳田,汶水北地。”一说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,西汉置汶阳县。春秋鲁地。在今山东省泰安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