鄜延路
北宋庆历元年 (1041) 置,治所在延州(后升为延安府,治今陕西延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、黄龙、洛川、宜君等县以北及清涧河以南地。金皇统中置总管府。蒙古废。
北宋庆历元年(1041年)析陕西路沿边地置鄜延路经略安抚使,治延州(后升延安府,今陕西延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宜君、黄龙、宜川等县以北,吴堡县及大里河、白于山以南地。熙宁后北部扩大。蒙古废。
北宋庆历元年 (1041) 置,治所在延州(后升为延安府,治今陕西延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、黄龙、洛川、宜君等县以北及清涧河以南地。金皇统中置总管府。蒙古废。
北宋庆历元年(1041年)析陕西路沿边地置鄜延路经略安抚使,治延州(后升延安府,今陕西延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宜君、黄龙、宜川等县以北,吴堡县及大里河、白于山以南地。熙宁后北部扩大。蒙古废。
亦名团湖、独山湖。在今安徽桐城县东南白兔湖、菜子湖一带。《寰宇记》卷125桐城县:“团亭湖与白石湖相连。在县南六十里……湖中出两小山,亭亭峻险, 白石皎焉。二水相连,遂为团亭、白石之号。”《清一统志·
西魏大统十年(544)置,属宜阳郡。治所在黄栌城(今河南洛宁县东北)。废帝二年(553)改为熊耳县。古县名。西魏置,治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。属同轨郡。废帝二年(553年)改为熊耳县。
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七里。旧名堡城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3扬州府: 宝祐城,“ 《志》 云,城周千七百丈,遗隍断堑,隐隐可寻,即隋迷楼故基也。宋宝祐四年,贾似道奉诏筑,所谓包平山而瞰雷塘者”。
①亦作莋碓山。 俗名狮子山。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。《越绝书·吴地传》: “莋碓山,故为鹤阜山。禹游天下,引湖中柯山置之鹤阜,更名莋碓。”《吴地记》: “岝㟧山在吴县西十二里, 吴王僚葬此。
即今故宫。在今北京市中心。明、清两代皇宫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 “永乐四年闰七月,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。十九年正月告成,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,亦名紫禁城。” 其南正门名午门,北门为神武门,东为东华门,西为西
亦名北原。在今陕西眉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郿县: 积石原 “在县西渭水北,亦曰北原,南距五丈原二十五里”。又称北原。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北渭河北岸。三国蜀建兴二年(224年)诸葛亮攻魏,屯五丈原,魏
北宋熙宁八年 (1075) 废述昆县置,属龙水县。在今广西宜州市西南。古镇名。北宋熙宁八年(1075年)废述昆州为镇,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西南。属龙水县。
即今四川雷波县西南之西苏角河。《清一统志 · 叙州府一》: 秦沙河 “在雷波厅西南七十里。源出蛮界,东流入金沙江。水石相激,声如奏乐”。
北魏永安二年(529)置,治所在东武县(今山东诸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诸城、胶南等市地。北齐改高密郡。北魏永安二年(529年)置,治诸城县(今山东诸城市)。属胶州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诸城市一带。后废。
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北、崇义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南安府崇义县:红桃岭在“县东南六十里,与南康县接界。旧为险要”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安府》:红桃岭“在南康县西北八十里,接崇义县界。有水入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