鄣平县
东汉永平十四年 (71) 置,属苍梧郡。治所当在今广西平南以东、广东肇庆市以西浔江 (西江) 流域一带。西晋以后废。
东汉永平十四年 (71) 置,属苍梧郡。治所当在今广西平南以东、广东肇庆市以西浔江 (西江) 流域一带。西晋以后废。
即今四川岷江支流大渡河。《新唐书·李德裕传》:“道阳山江而达大度,乃分饷诸戍。”
即今陕西长安县大峪口通往柞水县的道路。因南段傍柞水河谷行走,故又称柞水道。南北朝以前已畅通,《初学记》卷5引北周庾信《终南山义谷铭》:义谷道“东出蓝田,则控灞乘滻,西连子午,则据泾浮渭”。
西汉大河 (黄河) 所经之处,在今河北清河县西。《汉书· 沟洫志》: 宣帝地节中,“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,北曲三所水流之势皆邪直贝丘县。恐水盛,堤防不能禁,乃各更穿渠,直东,经东郡界中,不令北曲。渠通利
元改武笼羁縻州置,属来安路。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东。明废为武隆土巡司。元改武笼州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东、田阳县西北。属右江道。明初废为武隆土巡检司。
在今浙江上虞市东南二十六里丰惠镇西南。《清一统志 · 绍兴府一》: 金垒山 “在上虞县 (治今丰惠镇) 西南二里。相传汉魏伯阳著 《参同契》 于此。旁有丹井,晋太康中浚井得金垒,故名”。
即今广东惠东县西北梁化镇。清雍正十一年 (1733) 移内外管巡司治此。即今广东省惠东县西北梁化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移内外管巡检司于此。
即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与门源回族自治县交界之大达坂山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大通县“北:大寒”。民国《大通志》第一部:大寒山“去县城北四十五里,居浩亹河之南,壁立千仞, 自西至东,横亘二百余里,划
一名官山。在今湖南临武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4衡州府: 韩张山 “在临武县学后。唐韩愈、张署同时迁谪,韩令阳山,张令临武。及北还,会宿于此。故名”。
五代唐同光元年 (923) 改昌阳县置,属莱州。治所即今山东莱阳市。以在莱山之阳为名。明属登州府。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。1925年属东海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87年改设莱阳市。古旧县名。五代唐同
①简称石头。又名石首城、石城。俗称鬼脸城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上。本战国楚金陵城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东汉建安十七年(212),孙权“城石头”,从此改名石头城。六朝时,江流紧迫山麓,城负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