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金川县

金川县

①隋开皇六年 (586) 于金川镇置,属会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一百二十里通化乡。十八年 (598) 改为通化县。

②隋大业初改吉安县置,为西城郡治。治所即今陕西安康市。义宁二年 (618) 改名西城县。

③唐武德七年 (624) 置,属维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

④亦作途川县。北宋天圣元年 (1023) 改通化县置,属威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一百二十里通化乡。景祐四年 (1037) 复为通化县。

⑤1928年改金川设治局置,属奉天省 (后改辽宁省)。治所在小金川 (今吉林辉南县东南金川镇)。1934年废入濛江县 (今靖宇县)。


(1)古县名。(1)隋开皇六年(586年)升金川镇置,治今四川省理县东北通化。属蜀州。仁寿初改名通化县。北宋天圣元年(1023年)复改通化县置金川县。景祐四年(1037年)又改通化县。(2)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吉安县置,治今陕西省安康市。为西城郡治。义宁二年(618年)改为西城县。(3)金升鸡川寨置,治今甘肃省通渭县东南。属泰州。元至元七年(1270年)废。(2)旧县名。1929年由金川设治局升县,治小金川(今吉林辉南县东南金川镇)。原属奉天省,1929年改隶辽宁省。1946年与濛江县合并,改置靖宇县。(3)今县名。在四川省西部。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。面积 5432.5 平方千米。人口6.7万。辖2镇、2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金川镇。以境内有大金川故名。唐开元十七年(729年)始置羁縻金川州。大历中入吐蕃。元为朵甘思属地。明为金川寺演化禅师领地。清雍正元年(1723年)设大金川安抚司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分置美诺、阿尔古两直隶厅;四十四年并阿尔古厅入美诺厅,四十八年改美诺直隶厅为懋功直隶厅。1935年在中国工农红军帮助下置格勒得沙(藏语意为“少数民族”)中央政府,置绥靖、崇化两县苏维埃,后复为屯。1936年绥靖、崇化两屯合置靖化县。绰斯甲为设治局。1950年属茂县专区。1953年靖化县更名大金县,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。1955年属阿坝藏族自治州。1960年大金县更名金川县。1987年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。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,东靠邛崃山,西依大雪山。杜柯河自西北入,横贯北部,右纳俄热、太阳两河后折向南流,于可尔因汇脚木足河称大金川,再纳足木、西里寨等河南流出境。属青藏高原半湿润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青稞、玉米、豆类为主,苹果、花椒、核桃、白瓜子著名。“金川雪梨”为出口商品,有“雪梨之乡”称誉。有云母、绿柱石、沙金等矿。有农具、五金、服装、印刷、食品等工业。刷八、可壤公路经此。纪念地有格勒得沙中央政府遗址、红军烈士墓及中国工农红军所留石刻标语多处。名胜古迹有广法寺、观音菩萨、绰斯甲周山官寨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栾氏县

    唐天祐二年 (905) 改栾城县置,属镇州。治所在今河北栾城县西二里。五代唐复为栾城县。古县名。唐天祐二年(905年)改栾城县置,治今河北省栾城县西。旋复旧名。

  • 石门口

    ①即今河北遵化市西四十五里石门镇。《水经·鲍丘水注》:灅水“东南径石门峡,山高崭绝,壁立洞开,俗谓之石门口。汉中平四年,渔阳张纯反,杀右北平太守刘政、辽东太守阳紘。中平五年,遣中郎将孟益,率公孙瓒讨纯

  • 斋堂

    今北京西门头沟区西北斋堂镇。近年发现辽统和十年 (992) 经幢,上有 “斋堂” 铭刻,证明至迟辽已有斋堂之名。元分为东、西斋堂。明万历年间于东斋堂筑城池。清于此置守御城。为京西山区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中

  • 小苇沙河

    即今吉林集安市西北一百六十里小苇沙河村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10奉天省矿产表:辑安县“小苇沙河,煤(矿)”。

  • 火石垭

    即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火石乡。同治《酉阳直隶州志》卷4酉阳州:火石垭场在“州西北二百四十里”。清设州判。民国设县佐。

  • 般阳路

    一作般阳府路。元至元二十四年 (1287)改淄莱路置,属中书省。治所在淄川县 (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)。取汉般阳县为名。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、博兴县西部及高青、邹平以东,黄河以南,鲁山以北地。明洪武

  • 艋舺

    即今台湾省台北市。清光绪间为台北府所在地。王诗琅、王国藩主修 《台北市志》 称: 艋舺译自番语,意即独木小舟。在今台湾省台北市西龙山、双园一带(今属万华区),地濒淡水河。为早期先民系船处。俗呼独木舟为

  • 南汉县

    南朝宋因流寓置,属宋兴郡。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北。齐属安兴郡。北周废。

  • 丘头

    一名武丘。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四十里颍水北岸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泰传》:甘露二年(257),“诸葛诞作乱寿春,司马文王(昭)率六军军丘头,泰总署行台”。即“武丘”。

  • 毗山

    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六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94乌程县: 毗山 “在县东北九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湖州府: 毗山在 “府东北五里。毗,近也,以近府城而名”。《明史·常遇春传》: 常遇春伐吴,“败吴军于太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