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门千户所
明洪武二十年 (1387) 置,属永宁卫。治所即今福建金门县西南金门旧城。清顺治十四年 (1657) 废。《明通鉴》 附编: 清顺治七年 (1650)秋八月,“明郑成功取厦门、金门”。即此。
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置,治今福建省金门县东南金门旧城。属永宁卫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年)废。《明通鉴》:清顺治七年秋八月“明郑成功取厦门、金门”,即此。
明洪武二十年 (1387) 置,属永宁卫。治所即今福建金门县西南金门旧城。清顺治十四年 (1657) 废。《明通鉴》 附编: 清顺治七年 (1650)秋八月,“明郑成功取厦门、金门”。即此。
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置,治今福建省金门县东南金门旧城。属永宁卫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年)废。《明通鉴》:清顺治七年秋八月“明郑成功取厦门、金门”,即此。
一名东涧。在今山西万荣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万泉县:“东谷涧在县南, 自孤山东谷中发源,北流八里,入于沙涧。又东北入稷山县,注于汾水。”
即今四川广元市西北三堆镇。镇以三堆坝名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宁府二》:三堆坝“在昭化县北二十五里。江岸有大石三堆,因名”。
①南宋置,属严道县。在今四川雅安市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47雅州: 金沙镇 “相传章宪明肃刘皇后生于此”。②即今江苏通州市 (金沙镇)。1949年南通县迁治于此。1993年改设通州市。(1)在江苏省
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。《左传》: 成公十六年(前575),“诸侯迁于制田”。杜注: “荥阳苑陵县东有制泽。”古邑名。春秋郑地。在今河南省尉氏县西。《左传》成公十六年(前575年):“诸侯迁于制田。”即此
亦作洛汭。在今河南巩义市境洛河注入黄河处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河水 “东过洛汭”。《孔传》:“洛汭,洛入河处。” 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 “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,馆于雒汭。” 宋元人注: “雒汭,洛水
一名大青山。在今四川渠县东北。《后汉书·吴汉传》 李贤注: “宕渠,山名,因以名县。”《寰宇记》 卷138渠州: “宕渠山一名大青山,在县东五十八里。《蜀都赋》: 外负铜梁于宕渠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
即今福建永定县东湖雷镇。本龙岩县地,唐大历四年 (769) 于此置上杭场。五代南唐保大十二年 (954) 迁秇梓保 (今永定县) 东北六十里北山村。
金大定七年 (1167) 改望都县置,属平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南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 废。次年复置,属平滦路。四年 (1267) 又废。古县名。金大定七年(1167年)改望都县置,治今河北省卢
亦作都粘堡。在今广东顺德市北,陈村水与大岸水合流处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广州府顺德县:“北有宁都巡检司,后迁都粘堡。” 即此。即“陈村(1)”。
北宋置,属西充县。在今四川西充县西三十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