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鸡头山。又名崆峒山。在今宁夏隆德县东。《史记· 秦始皇本纪》: 始皇二十七年 (前220),“巡陇西、北地,出鸡头山”。《正义》: “按:原州平高县西百里亦有筓头山,在京西北八百里,黄帝鸡山之所。”
在今甘肃靖远县北境。《明史·孙兴祖传》:洪武三年(1370),“帅六卫卒从(徐)达出塞,次三不剌川,遇敌力战死”。又《李文忠传》洪武七年(1374),“遣部将分道出塞,至三不剌川,俘平章陈安礼”。《方
即今浙江龙游县东湖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龙游县: 湖镇市在 “县东三十里。路出兰溪,有湖镇巡司,明初置”。
①即今河南民权县东北王桥。旧属睢县, 民国时有县佐驻此。②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长安城东。唐中和中黄巢败夏绥帅拓跋思恭、鄜延帅李孝昌于此。(1)古地名。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汉城东。唐中和元年(881年)
即今浙江鄞县东南东吴镇。清光绪《鄞县志》卷2《市镇》:东吴“距城四十里”。
在今湖南石门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石门县“石门山”条下:“又县东一里有天门台山,顶方正如台。二小溪合流,台下为天门桥。”
唐贞观七年 (633) 置,后属羁縻笮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红原、马尔康县境。后废。
又名斯榆国。秦、西汉时小国,都徙 (今四川天全县东南二十五里始阳镇)。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: “自嶲以东北,君长以什数,徙、嶲都最大。”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 于此置徙县。
旧名衡口镇。即今陕西安康市西七十里恒口镇。《清一统志 ·兴安府二》 谓衡口镇 “即衡河合月河之口也”。
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海门县“余东场”条下:“余西场在州东五十里,又东二十里为余中场。”后并入余西场。民国初复以余东场并入,改余西为余中,即今江苏通州市东南余西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