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铜陵县

铜陵县

①隋开皇九年 (589) 改龙潭县置,属端州。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58春州铜陵县: “以界内有铜山”为名。大业初属信安郡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为勤州治,五年 (622) 州废。万岁通天二年 (697) 复为勤州治,长安中又废。开元十八年 (730) 复置,属勤州。乾元元年 (758)为勤州治。北宋属春州,熙宁六年 (1073) 废入阳春县。

②五代十国南唐保大九年 (951) 置,属昇州。治所即今安徽铜陵市。北宋开宝八年 (975)改属池州。元属池州路。明属池州府。民国初属芜湖道,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1958年改为铜陵市。


(1)古县名。隋改龙潭县置,治今广东阳春市北。属高凉郡。因境内铜山得名。唐为勤州治。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废入阳春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安徽省南部、长江南岸。属铜陵市。面积886平方千米。人口32万。辖8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唐末置义安县,治今县东顺安镇。后废入铜官冶。五代南唐保大九年(951年)置铜陵县,因产铜又原属南陵县,故名铜陵;移治今城关镇,属昇州。宋初改属池州。元属池州路。明、清属池州府。1914年属芜湖道,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1949年属皖南行署区池州专区,1952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区。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陵市。1960年复置铜陵县,仍属安庆专区。1965年属池州专区,1971年属池州地区。1974年划为铜陵市辖县。北部为长江沿江冲积平原,为圩区。东及东南部为低山丘陵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、油菜籽、大豆、棉花、黄麻为主,生姜、大蒜较有名。林产以松、杉、栋、泡桐、毛竹为主。特产凤凰山丹皮。有水泥、化肥、机械、棉织、塑料、食品等厂。芜铜铁路横贯县境。繁木公路、南铜公路经县中部。长江航运有城关、大通二港。纪念地有笠帽山革命烈士塔、范家湾烈士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松峪关

    明置,属平谷县。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三十二里黄松峪乡。《明史· 地理志》 平谷县: “又东有黄松峪关,与密云县将军石关相接。”

  • 费克图站

    亦作蜚克图。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北蜚克图乡附近。《清 一统志 · 吉林二》: 萨库哩站“又东北六十五里至费克图站”。

  • 灵寿山

    在今湖南郴县西南三十里。本名万岁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57郴州:万岁山“在郴县。《郡国志》云,万岁山有灵寿杖。汉平帝赐孔光灵寿杖出于此山。天宝六年改为灵寿山”。

  • 柿溪州

    元置,属澧州路。治所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南上洞街。后废。

  • 明皇陵

    在今安徽凤阳县西南十二里皇陵农场。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朱世珍、母陈氏的陵墓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凤阳县: 皇陵 “在府西南十二里。内为皇城,周七十余步。中为砖城,周六里八十一步。外为土城,周二十八里。明皇陵

  • 末岛

    即小钦岛。在今山东长岛县北,大钦岛之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“登州东北海行,过大谢岛、龟、歆岛、末岛、乌湖岛三百里。”《宋会要辑稿》第186册兵29载:北宋政和八年(1118)五月二日臣僚言:与北朝“

  • 宿迁县

    唐宝应元年 (762) 为避代宗李豫讳,改宿预县置,属泗州。治所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郑楼乡古城。同年改属徐州。北宋属淮阳军,徙治今宿迁市西南古城。金属邳州,元光二年 (1223) 废。元至元十二年 (1

  • 君子村

    在今河南卫辉市北三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卫辉府二》:蘧伯玉墓“在汲县西北三十里君子村”。春秋卫蘧伯玉居此。故名。

  • 行者坡

    本名平靖关。在今河南信阳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0信阳军:平靖关“今名行者坡,在军南七十五里”。又作行者关,本名平靖关、西关。在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南。

  • 界首县

    1946年豫皖苏边区改界首集置,治所即今安徽界首市。1948年改为界首市。旧县名。1953年由界首市改置。1959年撤销,与太和县合并改设首太县。1961年恢复界首县。1989年撤销,改设界首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