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铜鼓山

铜鼓山

①在今山西岚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岚县: 铜鼓山在 “县南四十里,山险峻”。

②即今福建永定县东北铜鼓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2汀州 《景物下》: 铜鼓山 “在上杭县东南百里。(山有铜鼓),声闻则岁大稔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永定县: “铜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,接上杭县界。拔地突起,高百仞,广数里,民居其下。左右有二湖,皆广袤数丈。其一虽旱不涸,名铜鼓湖。”

③在今广东高要市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96肇庆府: 铜鼓山 “在南岸,府治 (今肇庆市) 之对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肇庆府高要县: 铜鼓山在 “府南二十里。高千仞,周三十余里。府治之案山也。山有赤石如鼓,叩之有声,因名”。

④在今广东丰顺县东北铜鼓嶂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程乡县: 铜鼓山在 “县东南八十里。高千丈,周百里。山势峻阻,盗贼多窟穴其中,亦曰铜鼓嶂。其相近者有阴那山”。

⑤在今广西武宣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165武仙县:“铜鼓濑又有铜鼓山,俱在郡界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105象州: 铜鼓山 “在武仙县西十里。下有铜鼓濑。昔马援南征,获骆越铜鼓。《广化记》 曰: 俚僚铸铜为鼓,惟以广大为贵,面阔丈余。初成,挂于庭,克晨置酒,招置同类,来者盈门”。

⑥又作铜鼓岭。在今海南省文昌县东六十里近海处铜鼓角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24琼州: 铜鼓岭 “在文昌县。俗传民得铜鼓者验之,乃诸葛武侯征蛮之钲,因以名之”。《清一统志·琼州府》 “铜鼓山” 条引《旧志》: “铜鼓山,盘亘海岸,半入海中。上有龙神,春秋祀之。出水晶石燕。”

⑦在今四川荣昌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3静南县:铜鼓山 “在县北八十里”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61昌州:铜鼓山,“《图经》: 在昌元县东十里。其山顶脚皆平,中心狭,状如铜鼓。绝顶有祠号铜鼓大王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荣昌县 “宝盖山” 条内: “县北百里有铜鼓山,皆高耸。”

⑧在今贵州清镇市西四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安顺府》: 铜鼓山 “相传汉诸葛亮南征,获铜鼓于此。山半有洞,每阴雨,闻洞中有声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九戍山

    在今云南禄丰县东北碧城镇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4罗次县:九戍山“在县(今碧城镇)南五里。以九峰高起而名。一名九涌山”。

  • 淮原驿

    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1盱眙县: “淮原驿在县西南三十里,为往来濠、庐之通道。”

  • 邯郸郡

    秦始皇十九年(前228)置,治所在邯郸县(今河北邯郸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泜河以南,滏阳河上游和河南内黄、浚县,山东冠县西部地区。汉高帝四年(前203)改为赵国。景帝时又曾改为邯郸郡。秦始皇十九年(前2

  • 英利镇

    即今广东雷州市南英利镇。明万历 《雷州府志》 卷4徐闻县: “英利墟在英利驿城。” 清设英利汛,有把总防守。在广东省雷州市南部。面积250.8平方千米。人口8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英利圩,人口1.5万。

  • 华池水

    即今葫芦河。源出今甘肃华池县东北界,东南流径陕西富县,至黄陵县入洛河。《元和志》卷3华池县:“因县西华池水为名。”

  • 黄龙堡

    即今陕西洛川县东南黄龙山村。《清一统志·鄜州》: 黄龙堡 “在洛川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黄龙山。有城,周二里有奇。明初置鄜城巡司。后移于此。嘉靖十八年,又移韩城县紫金关于堡内。天启中置西延同知。本朝康熙二十

  • 半月暗沙

   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的半月礁,位于海口礁西南。环礁不完整,成半月形。礁长5.5公里,宽约2公里。低潮时露出。东南有一宽敞的礁门。中国渔民向称海公。1935年公布名称为半月滩。1947年改为半月暗沙。

  • 盐水港

    即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北盐水镇。清雍正九年 (1731) 移佳里兴巡司于此。又作咸水港。即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北盐水镇。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,林爽文起义军攻克盐水港,即此。详“咸水港”。

  • 仆固振水

    在唐北庭都护府西北,金山(阿勒泰)之西。 一说为乌伦古河, 一说为哈��额尔齐斯河, 一说为新疆塔城市东之阔布克河。唐时葛逻禄部原在此游牧。古水名。在唐北庭都护府西北,金山

  • 河崖镇

    即今山东高密市东北三十里河崖乡。民国《高密县志》 作河崖镇。在山东省高密市境东北部。面积112.6平方千米。人口4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河崖,人口 9000。 明初贾氏立村,因处胶河故道北岸,故名。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