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今河南潢川县东北上油岗乡。清光绪《光州志》卷1《市集》:“州东北六十里有上油岗集。”
在今蒙古国西南杭爱山西。《周书·突厥传》:“于都斤四(西)五百里,有高山迥出,上无草树,谓其为勃登凝黎,夏言地神也。”
1947年4月晋冀鲁豫边区由永济、虞乡二县合置,治赵伊镇(今山西永济市)。1949年撤销,复置永济、虞乡二县。旧县名。晋冀鲁豫解放区设。1947年由山西省永济、虞乡两县析置。以两县首字为名。治今永济市
元初改大安军置,治所在三泉县(今陕西宁强县北大安镇)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)降为大安县。元初改大安军置,治三泉县(今陕西宁强县东北大安镇)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年)降为大安县。
北宋置,属伏虞县。即今四川仪陇县东南一百四十里立山镇。在四川省仪陇县东端。面积23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立山,人口 2310。因立山寨得名。1949年为立山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
在今四川绵阳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绵州: 猿门山在 “州北二十五里。上多猿,二峰竖立如门。旧有猿门戍”。
或作夏虚。《左传· 定公四年》: “分唐叔以大路、密须之鼓,……命以 《唐诰》 而封于夏虚。” 其地有三说: (1) 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。西晋杜预注: “夏虚,大夏。今大原晋阳也。” (2) 在今山西
在今贵州江口县西北四十四里德旺乡杨柳坝。清咸丰五年(1855)铜仁许廷杰、梅继鼎率领五洞(今属江口县)民众起义反对“折征”,印江田宗达、吴灿奎等响应。起义军称红号军,先后攻占铜仁、思南、印江、石阡、青
北宋熙宁三年 (1070) 废蓬山县置,属营山县。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北五十八里三元乡。
在今江苏句容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90升州句容县:“花碌山在县北五十里。有古迹取矾坑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