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江州
清同治六年(1867)升阳江县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即今广东阳江市。九年(1870)改为直隶厅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复升为直隶州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、阳春、恩平、阳东、阳西等市县地。1912年废州,于本州改置阳江县。
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升阳江直隶厅置,治今广东省阳江市。1912年降为阳江县。
清同治六年(1867)升阳江县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即今广东阳江市。九年(1870)改为直隶厅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复升为直隶州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、阳春、恩平、阳东、阳西等市县地。1912年废州,于本州改置阳江县。
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升阳江直隶厅置,治今广东省阳江市。1912年降为阳江县。
在今四川内江市西南白马镇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内江县: 黄市井 “在县西南二十里。产盐。宋志云: 内江有六十六盐井,此其一也。今有黄市井盐课司”。古盐井遗址尚存。
即今湖南涟源市东南三十六里杨家滩镇。旧属湘乡县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1湘乡县图:县西南有杨家滩市。
唐北室韦九部之一。分布在今吉林乾安、农安、长岭县一带。《新唐书·北狄传》: 室韦 “分部凡二十余,曰岭西部、山北部、黄头部,强部也”。
《水经·湘水注》:湘、资、澧、沅四水,“同注洞庭,北会大江,名之五渚”。《水经注疏》:“谓湘、资、沅、澧四水,自南而入,大江自北而过,洞庭潴其间,谓之五渚也。”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汉中之甲,乘舟出于
即今山东莱州市西南海郑街。为海口要地。清乾隆 《掖县志》 卷1 《乡社》 有海郑。
即积水潭。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: “海子一名积水潭,聚西北诸泉之水,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,汪洋如海,都人因名焉。”
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南三皇乡北桐木村。明属永宁州,置土巡司于此。(1)古镇名。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西南桐木。明置巡检司于此。(2)今镇名。(1)在江西省上栗县东北部。面积109平方千米。人口7.1万。
明宣德三年(1428)置,属东乡安抚司。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)废。明宣德三年(1428年)置,治今湖北省宣恩县东南。属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。清废。
即今辽宁锦州市南小凌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广宁左屯卫: 小凌河,“ 《志》 云: 卫西有小河,名锦川,州以此名。或曰小凌河与诸水回合如锦也”。
西晋武帝司马炎的陵墓。在今河南偃师市城西十里南蔡庄村北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 载: 太熙元年 (290) 四月,“己酉,帝崩于含章殿,时年五十五,葬峻阳陵。庙号世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