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陕县

陕县

秦置,属三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。西汉属弘农郡。东汉属恒农郡。西晋属弘农郡。北魏为弘农郡治。后改为北陕县。北周复改为陕县,为崤郡治。隋开皇初为陕州治。大业三年(607) 改属河南郡。义宁元年 (617) 为弘农郡治。唐为陕州治。元属河南府路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省入陕州。1913年改陕州为陕县,属河南豫西道,寻属河洛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60 年撤销陕县,并入三门峡市。1962年复置陕县,移治今三门峡市。


在河南省西部、黄河南岸,北临山西省。属三门峡市。面积 1763 平方千米。人口34.3万。辖4镇、1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大营镇。西周时周、召二公以陕原(即陕陌)为界分陕而治,故名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河南府陕州:陕原“在州西南二十五里。《括地志》:周、召分陕,不因城名,从原而界也”。战国为陕邑,先后属魏、韩、秦。秦置陕县(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),属三川郡。汉属弘农郡。三国魏、西晋因之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置陕州,治陕县,十八年废。北魏宣武帝改陕县为北陕县。东魏天平初复置陕州,西魏大统三年(537年)废。北周改北陕县为陕县,周明帝复置陕州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废陕州,陕县属河南郡;义宁元年(617年)于陕县置弘农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弘农郡为陕州,天宝元年(742年)改为陕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改陕州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废陕县入陕州,属河南府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升为陕州直隶州。1913年废陕州为陕县,属豫西道。1914年属河洛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陕州专区驻地。1952年属洛阳专区。1960年废陕县入三门峡市。1962年复置陕县,移治今址。1969年属洛阳地区,1986年改属三门峡市。地处崤山山地、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区,黄河流经北部边缘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烟叶为主。矿产有煤、石膏、铝土、重晶石等。工业有冶金、建材、煤炭、化工、电器等。陇海铁路、连霍高速公路和209、310国道及三洛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温塘摩崖造像、达摩塔、安国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泬水

    一名潏水。古关中八大川之一。源出陕西长安县南秦岭中,北流至西安市西北注入渭水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: “酆、镐、潦、滳。” 唐颜师古注: “《地理志》 鄠县有潏水。北过上林苑入渭,而今之鄠县则无此水。

  • 匪平川

    在今四川黑水县东南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 悉州 “载初元年移治匪平川”。

  • ① 一作郢。又称毕郢。商邑。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,接泾阳县界。《逸周书 · 大匡解》: “维周王宅程。” 《书序》 曰: “维周王季宅程。” 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引 《帝王世纪》: “文王居程,徙都丰。

  • 板江

    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怀远县: 板江在 “县北十五里。源出北境之扶劳山,经牛头、上瓮、边田诸村,南入大江”。集镇名。在湖南省平江县北部、板江东岸。板江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

  • 赤坎戍

    南朝梁天监八年(509)置,在今安徽固镇县东南仁和集。大同二年(536)改置仁州。

  • 洮昌道

    1913年由北路道改置,属奉天省。治洮南县 (今吉林洮南市)。1917年移治辽源县 (今吉林双辽县)。辖境约当今吉林洮南、白城、镇赉、大安西安广、通榆、公主岭、双辽、梨树、四平及辽宁昌图、康平、法库,

  • 安村寨

    当在今贵州仁怀县境。《明史·吴广传》:万历二十五年(1597)征播之役,“广屯二郎坝,大行招徕。……陶洪、安村、罗村三砦土官各出降,他部来归者数万”。约在今贵州省仁怀市境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

  • 崇兴寺双塔

    在今辽宁北宁市城内东北角。《辽东志》 卷1: 崇兴寺在 “ (广宁) 城东北隅”。建于辽代。元、明、清历经维修,至今保存完好。两塔东西对峙,相距43米,均为砖筑,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。东塔高43.85

  • 金河

    ①即古到刺山水。在今河北蔚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宣化府二》 引 《旧志》: “金河在蔚州东南七十里。发源小五台山,西北流入壶流河。其水映石如金,故名。”②即古芒干水。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。《隋书·

  • 伏龙泉

    即今吉林农安县西伏龙泉镇。道通长岭县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6:农安县西“一百一十里伏龙泉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