隍城岛
古名乌湖岛、呜呼岛。亦作黄城岛。在今山东长岛县北之北隍城岛和南隍城岛。为今庙岛群岛之最北者。光绪 《大清直省地舆全图》 作南隍城岛、北隍城岛。为黄海、渤海分界处。
古名乌湖岛、呜呼岛。亦作黄城岛。在今山东长岛县北之北隍城岛和南隍城岛。为今庙岛群岛之最北者。光绪 《大清直省地舆全图》 作南隍城岛、北隍城岛。为黄海、渤海分界处。
即今浙江江山市西南廿八都镇。明弘治《衢州府志》卷5江山县:二十八都在“二图。去县一百四十里”。
亦名三新妇山。在今安徽祁门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0徽州:三新妇山“在祁门东北二十里。每春雨初晴, 若彩服艳妆焉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祁门县:石新妇山“高四十一仞, 周二十五里,北接黟县武亭山。上有三石
即今山西汾西县东南僧念镇。《清一统志·平阳府一》 “神符堡” 条下: 僧念堡 “在县南”。
六朝时宋宫苑名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寺南,古台城中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太清三年(549),“太子迁居永福省”。胡三省注曰:“永福省在禁中, 自宋以来,太子居之,取其福国于永也。”《梁书·侯景传》:
在今山东即墨市东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6即墨县“不其山”条下:四舍山“四峰峻起,如舍宇,惟一径可以登陟”。《清一统志·莱州府一》称:四舍山“一名四社山”。
明洪武六年(1373)置,属西安行都司。治所在灵藏(在今四川德格县西北俄支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上游以西,至西藏昌都地区及青海南部地区。清改为林葱安抚司。
即今广东化州市北壶垌墟。清光绪 《高州府志》 卷 10化州: 壶洞在 “州北一百四十八里”。
又名官河、漕河。隋大业元年(605)在邗沟的基础上重加开凿。故道自今江苏扬州市南引江水北过高邮市、宝应县,至淮安市北入淮河。大致循今里下河一线。元、明以来为我国南北大运河的中段。隋大业元年(605年)
明代对沿内长城三个关的总称。即居庸关(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)、倒马关(在今河北唐县西北)、紫荆关(在今河北易县西北)。明代对沿内长城三个关的总称。即居庸关(今北京昌平区西北)、倒马关(今河北唐县西北)
北宋置,属绥德城。在今陕西米脂县境。《宋史·夏国传下》: 熙宁四年 (1071) 正月,“种谔谋取横山,领兵先城啰兀,进筑永乐川、赏逋岭二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