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墩遗址
在今江苏淮安县西北四十四里、沙岗镇东南四里。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。1976—1979年进行过三次发掘,发掘面积490平方米。文化堆积层厚3—4米。可分三期: 早期接近南京北阴阳营文化,该层有木结构建筑遗迹; 中层与崧泽文化大致相同;上层具有良渚文化特征。年代距今约四千至六千年。这是江淮之间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址。遗址滨临黄海,下层文化高程在零米左右,为研究古海岸线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在今江苏淮安县西北四十四里、沙岗镇东南四里。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。1976—1979年进行过三次发掘,发掘面积490平方米。文化堆积层厚3—4米。可分三期: 早期接近南京北阴阳营文化,该层有木结构建筑遗迹; 中层与崧泽文化大致相同;上层具有良渚文化特征。年代距今约四千至六千年。这是江淮之间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址。遗址滨临黄海,下层文化高程在零米左右,为研究古海岸线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在今四川长寿县南,为长江津渡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31长寿县:龙滩渡“在旧县前龙舌滩,通南川要路,上接巴江,下达涪州”。
在今河北怀来县 (沙城) 东南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“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。 盖齐桓公霸世,北伐山戎,过孤竹西征,束马悬车,上卑耳之西极,故水受斯名也。水源出沮阳县东,而西北流入清夷水。
在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临桂县:“东南有回涛堤,以捍桂水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62临桂县:“回涛堤在城东南十五步桂江西岸,水自岭南流桂岭,去州二百余里,水势极高,每年三月至五月大水瀑涨
清道光二十三年 (1843) 改宁海县置,属奉天府。治所即今辽宁大连市东北金州镇。1913年改为金县。清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改宁海县置,治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。属奉天府。1913年改为金县。
北宋置,属荥阳县。即今河南郑州市西三十里须水镇。唐初曾为须水县治。在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西部。面积58.8平方千米。人口6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须水村,人口3950。原称濉水,汉初更名须水。因须水河得名。
即白马津。一名垝津。在今河南滑县东北古黄河东岸。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曹参“至河内,下修武,渡围津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白马有韦乡、韦城。故津亦有韦津之称。”又名垝津、白马津、白马口。古黄河津渡。在
一名羊山集。即今山东金乡县西北阳山镇。清同治《金乡县志略》卷2:阳山集在“城西北二十五里”。因阳山而得名。
明置,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权店村。
在今广西百色市东。明设武隆土巡司于此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东、田阳县西北。明初置巡检司治此。
唐武德四年(621)置,属莱州。治所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南。六年(623)废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山东省莱州市东南。属莱州。六年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