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阳陵
三国魏文帝曹丕的陵墓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首阳山火车站一带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文帝纪》 载: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三年 (222) 冬十月 “表首阳山东为寿陵”,并作 《终制》 云: “寿陵因山为体,无为封树,无立寝殿,造园邑,通神道。”黄初七年 (226) 夏五月 “丁已,帝崩于嘉福殿,时年四十。六月戊寅,葬首阳陵”。
三国魏文帝曹丕的陵墓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首阳山火车站一带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文帝纪》 载: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三年 (222) 冬十月 “表首阳山东为寿陵”,并作 《终制》 云: “寿陵因山为体,无为封树,无立寝殿,造园邑,通神道。”黄初七年 (226) 夏五月 “丁已,帝崩于嘉福殿,时年四十。六月戊寅,葬首阳陵”。
在今山东长岛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 南隍城岛 “在蓬莱县北四百余里。又北九十里,有北隍城岛。南为山东界,北为辽东界,实诸岛脉络之首”。
即今广东花都市(新华镇)西北赤坭镇。清光绪《广州府志》卷69墟市:花县有“赤坭墟”。
即今吉林蛟河市与新站、退博之间的三角地。《金史·世纪》: “欢都大破乌春等于斜堆,故石、拔石皆就擒。世祖自将与欢都合兵岭东,诸军皆至。”
北宋元丰六年(1083)改巩哥关置,属兰州。在今甘肃兰州市东十八里。元废。北宋元丰六年(1083年)以巩哥关改名,在今甘肃省兰州市东。
隋大业三年(607)改钦州置,治所在钦江县(今广西钦州市东北三十里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钦州、防城港二市、灵山县及越南芒街一带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为钦州。隋大业初改钦州置,治钦江县(今广西钦州市东北钦
在今广西柳州市北。唐柳宗元《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》:“北有双山,夹道崭然, 曰背石山,有支川东流入于浔水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109柳州府马平县:夹道双山在“府北十里。东山曰桃行,西山曰鹊儿”。
清外蒙古左喀尔喀四部之一,称喀尔喀西路,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。明末,喀尔喀蒙古右翼长素巴弟始称扎萨克图汗,子、孙相继袭号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),其部被噶尔丹击溃,素巴弟曾孙策旺扎布率众投附清
在今河北遵化市东。《水经·鲍丘水注》: 庚水 (今河) “又径徐无县故城东, ……其水又西南与周卢溪水合,水出徐无山,东南流注庚水”。
1932年改威信行政区置,直属云南省。治所即今云南威信县。1934年改威信县。
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4封州开建县: “鼠石,在县 (治今封开县东北南丰镇东)东北二十四里。旁有三穴,皆容人居止。其石上时多石斛。石高五十丈,周回五里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64封州开建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