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桥淀
在今河北霸州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霸县: 高桥淀在 “州东七十里。周回三十里,其西有栲栲圈,众流所聚也。《志》 曰: 州川原平衍,厥壤卑下,西北诸山之水多汇于州境,然后东流出丁字沽注白河,以入于海。弘治中筑河堤,起涿州东境接固安,至州境之赵村务临津水口,经州南关长三百余里”。
在今河北霸州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霸县: 高桥淀在 “州东七十里。周回三十里,其西有栲栲圈,众流所聚也。《志》 曰: 州川原平衍,厥壤卑下,西北诸山之水多汇于州境,然后东流出丁字沽注白河,以入于海。弘治中筑河堤,起涿州东境接固安,至州境之赵村务临津水口,经州南关长三百余里”。
明永乐七年 (1409) 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左岸格林河口。后废。明永乐七年(1409年)置,治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左岸格林河口附近。属奴儿干都司。后废。
东魏武定八年(550)分僮县置,属武原郡。治所在江苏邳州市北艾山东北。因艾山为名。后废。
清置,属上驷院。驻地在今内蒙古商都县东达布逊(盐淖)一带。后废。
在今陕西富县北。唐韦庄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》诗:“开元坡下日初斜。”即此。
清末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辖地。1915年划为 “特别区域”,直接归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节制,并受黑龙江省监督。1920年取消 “特别区域”,呼伦贝尔副都统专辖蒙旗事宜。1932年伪满洲国在此设兴安北分省。19
三国魏广平、阳平、魏三郡的俗称。东汉末,曹操封为魏王,都邺,魏郡领地扩大,寻分置为东西都尉。曹丕代汉,分魏郡为广平(治曲梁县,在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城关镇)、阳平(治馆陶县,即今馆陶县)、魏(治邺县,在今
即大阳关。一作太阳津。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。《后汉书·邓禹传》:建武元年(25),邓禹围安邑,“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,度大阳,欲攻禹”。即此。古黄河津渡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。古称茅津,汉后
①秦置,属北地郡。治所在今宁夏彭阳县西三十三里古城乡。《史记·匈奴传》: 秦二世元年(前209),匈奴冒顿 “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,与汉关故河南塞,至朝那、肤施”。即此。西汉属安定郡。北魏末废
在今陕西南郑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6褒城县 “华阳水” 条下: “又有章溪水,出南郑县境仙台山,亦北流入汉水。今县西南九十里有龙河堰,即章溪引流处。”
北魏置,属宋安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广水市东北。隋开皇九年(589)改为礼山县。古县名。北魏改东随郡置,治今湖北省广水市东北。属宋安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改名礼山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