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哭山
又作鬼窟山。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杰沙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9孟养军民宣慰司: 鬼窟山 “极险扼,夷人据为硬寨。或讹为鬼哭山。正统十三年,督臣王骥复征麓川,余孽思机等于孟养败其兵,金沙江贼于鬼哭山立三大栅。骥与总兵张軏亲冒矢石战一日,而栅寨悉拔,即此”。
古山名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作鬼窟山。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杰沙东北。明正统十三年(1448年),王骥征麓川思机发等于孟养,次年败其兵于金沙江(今伊洛瓦底江)。思机发于鬼哭山立三大栅拒之,王骥冒矢石,战一日,拔之,即此。
又作鬼窟山。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杰沙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9孟养军民宣慰司: 鬼窟山 “极险扼,夷人据为硬寨。或讹为鬼哭山。正统十三年,督臣王骥复征麓川,余孽思机等于孟养败其兵,金沙江贼于鬼哭山立三大栅。骥与总兵张軏亲冒矢石战一日,而栅寨悉拔,即此”。
古山名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作鬼窟山。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杰沙东北。明正统十三年(1448年),王骥征麓川思机发等于孟养,次年败其兵于金沙江(今伊洛瓦底江)。思机发于鬼哭山立三大栅拒之,王骥冒矢石,战一日,拔之,即此。
明洪武五年 (1372) 改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置,属贵州卫。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二十五里金石乡。正统三年 (1438) 改属贵州宣慰司。万历间属定番州。清以后废。亦称金石番司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
本春秋义渠戎地,西汉于此置郁郅县,属北地郡。治所即今甘肃庆阳县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甘肃省庆城县。属北地郡。东汉初废。
在今江西庐山五老峰后。《清一统志·南康府一》:三叠泉“其泉下注盘石,三叠而后至地,亦名三级泉。游者谓上级如飘云拖练,中级如碎玉摧水,下级如五龙走潭,真天下绝景,非谷帘双瀑所可方”。又称三级泉、水帘泉。
①北宋建。在今湖北鄂州市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二》: 寒溪寺 “在武昌县寒溪上。一名资圣寺。宋苏轼 《菩萨泉铭序》: 陶侃为黄州刺史,有渔人得金像,视其款识阿育王所铸文殊师利像也。初送寒溪寺及侃迁荆州,
即今广东平远县西南石正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平远县:石镇营在“县西南百里,向有官兵戍守。又有石镇村隘。《志》云:石镇与兴宁大帽山贼巢接壤,其路险,可以遏敌。其山嵯峨,
即今北京市顺义县西北三十里石槽。《元史·文宗纪》:天历元年(1328),“上都兵入古北口,将士皆溃,其知枢密院事竹温台以兵掠石槽。……燕铁木耳遣撒敦倍道趋石槽,掩其不备击之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顺义县
即今江西进贤县西南李渡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2:临川县西北有李家渡。
①即今浙江鄞县西南四十二里鄞江镇。东晋隆安四年(400)徙句章县于小溪镇。即此。②亦作筱溪镇。即今四川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。旧名上丘镇,属富顺县。1939年改为小溪镇,后改为筱溪镇。1950年后省。(1
春秋晋邑。又名雍城。即今河南浚县西南瓮城。《春秋》: 襄公二十三年 (前 550) 八月,“叔孙豹帅师救晋,次于雍榆”。杜注: “晋地。汲郡朝歌县东有雍城。” 《水经·淇水注》: “淇水又东北流谓之白
在今广东海丰县东郊。1922年9月,彭湃在此组织赤山约农会。农会旧址原是明代灵雨庵,为二进四合院建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