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黄龙山

黄龙山

①在今浙江缙云县北十二里黄龙村。《明史·耿再成传》: “从取金华,为前峰,屯缙云之黄龙山以遏敌冲。” 即此。

②在今安徽贵池市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7贵池县: 黄龙山在 “府北五里,滨大江,有望江亭”。

③一名辅山。在今江西修水县西,与湖北通城县接界处。海拔1511米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49南昌府:黄龙山“在宁县西一百八十里。相传吴黄武中,黄龙见此。或云山顶湫中有黄鱼能致风雨,岁旱祷之辄应”。

④在今湖北通城县东南五十里,与江西修水县接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66鄂州: 黄龙山 “在通城幕阜山之东。顶有湫池,中有黄鱼二,能致雨,有瀑泉”。

⑤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江夏县: “洪武三年四月,建楚王府于城内黄龙山。”

⑥在今陕西洛川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7洛川县“雄儿山” 条下: “又有黄龙山,在县南百三十里。”


(1)古山名。在今浙江省缙云县西。元至正十九年(1359年),耿再成取处州,驻兵黄龙山,山高险,再成树栅于其上,以遏敌势,即此。(2)又称梁山山地。在陕西省北部,介于黄河和北洛河之间。为黄土高原上的石质山地。西北—东南走向,海拔 1200~1500 米。主要由砂、页岩构成。 1400 米以上基岩裸露,余为连片的黄土覆盖。东侧黄河支流深切,形成许多峡谷;西侧河谷较开阔。主峰大岭(黄龙县与韩城市交界处),海拔 1783 米。同名高峰海拔 1196 米。为省内林区之一。东南麓和南侧煤矿丰富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信康县

    1932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南康、赣县、信丰三县析置,驻韩坊 (今江西赣县南韩坊)。后迁牛岭 (今江西赣县东南牛岭)、畚岭 (今江西于都县西南畚岭)。1934年3月改名登贤县。旧县名。中央苏区江西省

  • 赤镇街

    即今安徽全椒县南赤镇乡。民国《全椒县志》卷1:赤镇街“距城四十里,湾街长一里,俱市肆。有分运盐局一”。

  • 淮东

    地区名。亦称淮左。隋唐以前,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,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,所以习称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。有时也兼指包括长江下游一带。《汉书·荆燕吴传》: “立刘贾为荆

  • 陶温水

    又作土温、桃温、屯河。即今黑龙江省伊春市东汤旺河,为松花江支流。源出小兴安岭,东南流入松花江。《金史·世纪》: “太祖别军取麻产家属,……陶温水民来附。”古水名。陶温,又作涛温、土温;陶温水又名屯河。

  • 角斜场

    明置,属海陵监。在今江苏海安县东六十八里旧场乡。清雍正年间,因海潮泛滥,盐场迁今角斜镇。有盐大使驻此。

  • 怡容山

    在今湖南沅陵县东一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沅陵县 “南山” 条下: 怡容山 “峰峦奇秀”。

  • 青阳峡

    在今陕西陇县西北四十里。唐杜甫 《青阳峡》 诗云: “塞外苦厌山,南行道弥恶。……昨忆逾陇坂,高秋视吴越。”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。唐乾元二年(759年)杜甫所作《青阳峡诗》即言此峡景色。

  • 赤城县

    ①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)改赤城堡置,属宣化府。治所即今河北赤城县。民国初属直隶口北道。1928年属察哈尔省。1952年属河北省。1958年废入龙关县,1960年复名赤城县。②1929年鄂豫皖革命根

  • 峨公固

    在今陕西南郑县东南峨公山。《宋书·萧思话传》: 元嘉十年 (433) 三月,“ (萧) 承之率众军进据峨公固”。即此。

  • 天台砦

    在今四川长寿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重庆府二》:天台砦“在长寿县北四十里。旧有天台寺。地极陡峻。明末乡人多避兵于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