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王堂
①又名龙泉庵。在北京市西山支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。是八大处中第五处。建于清康熙十一年(1672)。山泉从寺后峭壁流出,至前院经石螭吻(石雕龙头)注入水池。《日下旧闻考》卷103:“龙王堂,阶下有方池,深五尺余,其西凿龙口吐水。”
②即今安徽阜阳县西北泉河南岸龙王堂。清乾隆《阜阳县志》卷4:龙王堂在“西乡六十里,颍河南岸”。
③在今浙江海盐县东海滨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海盐县:龙王堂“此县城之咽喉,沿海之首冲也”。遗迹今已不存。
①又名龙泉庵。在北京市西山支脉平坡山大悲寺西北。是八大处中第五处。建于清康熙十一年(1672)。山泉从寺后峭壁流出,至前院经石螭吻(石雕龙头)注入水池。《日下旧闻考》卷103:“龙王堂,阶下有方池,深五尺余,其西凿龙口吐水。”
②即今安徽阜阳县西北泉河南岸龙王堂。清乾隆《阜阳县志》卷4:龙王堂在“西乡六十里,颍河南岸”。
③在今浙江海盐县东海滨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1海盐县:龙王堂“此县城之咽喉,沿海之首冲也”。遗迹今已不存。
一名苏城。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(海参崴)东北。清为宁古塔副都统辖地。咸丰十年(1860)沙皇俄国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《北京条约》割占该地。1972年苏联政府改为帕尔季占斯克,意为“
又名杨林浦、杨林河。在今江苏太仓市西北二十里。为宋时诸大浦之一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太仓州:杨林塘“其上流承七浦塘及巴城湖之流,东经新塘而东,至州东北八十里花浦口入海。延袤几与七鸦浦相埒”。
南齐置,属雍州宁蛮府。治所在赭阳城(今河南方城县东六里)。北魏太和二十二年(498)改为襄城郡。南朝齐高帝置,治赭阳城(今河南方城县东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。属雍州。北魏改置为襄城郡。
西汉置,属平原郡。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。《续山东考古录》卷3谓即山东禹城县西南三十里之禹息城,指出:“汉平原郡属惟羽县故城无可考。羽县莽曰羽贞,余谓禹为羽字音讹,息为贞字形讹耳。”东汉省。西汉封济北
明崇祯三年 (1630) 置,属敷勇卫。治所在龙场驿 (今贵州修文县)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 改置修文县。明崇祯三年(1630年)置,治今贵州省修文县东北扎佐。属敷勇卫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
今江苏苏州市旧时之别称。因城西阊门内旧有金阊亭而得名。旧时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别称。因城西阊门外旧有金阊亭得名。
在今河南沁阳市北五十里。为太行山分支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怀庆府河内县: “北有太行山,又有碗子城山,上有关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怀庆府一》:碗子城山 “其形如碗,上有古城”。
即今河北饶阳县东南二十五里留楚乡。为通武强县孔道。清乾隆 《饶阳县志》 卷上市廛: 东路有 “留楚”。
①秦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二十四里告成镇。西晋属河南郡。后废。北魏正光中复置,属河南尹。孝昌二年(526)为阳城郡治。隋属河南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为嵩州治。贞观三年(629)改属洛州
又名梵宗寺、法海寺。藏语称 “衮本”,意为 “十万佛像”。在今青海湟中县 (鲁沙尔镇)西南隅塔山中。明嘉靖三十九年 (1560) 创建,是黄教始祖宗喀巴降生之地。因内有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而得名。为格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