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三司

三司

①官名合称。东汉、唐朝、辽朝等以称太尉、司空、司徒三公,唐朝又为太子内官司闺、司则、司馔合称。②官署名合称。唐朝为御史台、中书省、门下省合称,侍御史、中书舍人、给事中更直朝堂谓三司理事; 又为刑部、御史台、大理寺合称,其鞠大狱谓三司推事; 唐朝后期、五代为盐铁、度支、户部合称,以重臣一人专判其事。明朝为各地都指挥使司、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合称。清朝初年为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、都转盐运使司合称,清朝末年为布政使司、提法使司、提学使司合称。③官署名。北宋置,四方贡赋朝廷不预,一归三司,通管盐铁、度支、户部,号曰计省,掌邦国财用大计,有使、副使、判官、三部使、三部副使、三部判官等; 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废。西夏亦置,属次等司,主财计,有正使、副使、承旨等职。金章宗泰和八年(1208)省户部官员而置,兼劝农、盐铁、度支,有使、副使、签三司事、同签三司事及判官、规措审计官、知事、勾当官、管勾架阁库、知法等员; 金宣宗贞祐 (1213—1217) 间罢。


三司指三公或三公的官署。《后汉书·孝顺帝纪》:“今刺史、二千石之选,归任三司。”注:“三司,三公也,即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也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》:“皇太后临朝,以显为车骑将军,仪同三司。”《后汉书·邓禹传》:“延平元年,拜骘车骑将军,仪同三司。仪同三司始自骘也。”后世的唐、辽也沿此称。唐朝也称御史台、中书省、门下省为三司。唐朝太子内官司闺、司则、司馔也称三司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住家功德司

    官署名。西夏管理佛教事务的功德司之一。

  • 大司农十三部丞

    官名,王莽置,掌劝课农桑。《后汉书·卓茂传》:“是时王莽秉政,置大司农六部丞,劝课农桑。”注:“王莽摄政,置大司农部丞十三人,人部一州,劝课农桑。今书及《东观记》并言六部。”

  • 广西清吏司员外郎

    官名。简称广西司员外郎。① 明清户部广西清吏司之副长官。佐郎中掌司事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改广西部员外郎设,一人。南京户部广西清吏司亦设一人,皆从五品。清顺治元年(1644)沿设,汉员外郎一人。

  • 太子右卫坊

    官署名。北齐置,属太子詹事府。长官为率,属官有司马等。与左卫坊并掌东宫禁卫,各领骑官备身、内直备身、备身,直阁、直前、直后,太子旅骑、屯卫、典军校尉,骑尉等侍卫武职。

  • 河南郡丞

    官名。北魏都洛阳时置,为河南郡次官,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(499)职员令定为六品下。亦称“河南尹丞”。

  • 法部收发所

    官署名。清末法部所属机构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设。掌收发定罪人犯、京外来往文件折奏、逾限统计书表,掌罚书手、皂差、禁卒,宣告各项示谕,收发、修造刑具并全署工程各事项。置员外郎、主事各二人。法部内部

  • 荐削

    即“举状”。

  • 大行台兵部尚书

    官名。唐高祖武德年间(618—626)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置一员,职如兵部尚书,正四品,兼掌吏部事。

  • 监使

    官名。宋朝地方行政区划监的长官。职掌与知州、府事略同,选京朝官及閤门祗候以上武臣充任。或称知监事,简称知监。官名。宋代地方政区监的行政长官,见“知监”。

  • 典庸器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仿《周礼》典庸器置,北周沿置。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,北周武帝保定四年(564),改大司乐为乐部,遂隶乐部中大夫。掌乐器及征服敌国所获庸器的收藏,下设典庸器下士以佐其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