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三司使

三司使

①官名合称。唐朝审理重大案件,刑部尚书或侍郎、御史中丞、大理卿为大三司使,刑部郎官、侍御史、大理评事或司直为小三司使; 唐朝太子监国,詹事、左庶子、右庶子为三司使。②官名。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元年(930)以许州节度使张延朗行工部尚书充任,班在宣徽使下。宋朝初年亦置,以其总国计,应四方贡赋出入,通管盐铁、度支、户部,位亚执政,目为计相,太宗太平兴国八年(983)罢,分为盐铁、度支、户部三使,淳化四年(993)复为一员,总领三部,掌邦国财用大计,以两省五品以上及知制诰、杂学士、学士充任,亦有辅臣罢政出外召还充任者; 若缺则置权三司使,又缺则有权三司使公事; 五年又分为三使,真宗咸平六年(1003)再复置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废。西夏、金朝均置为三司长官,金章宗泰和八年(1208)置一员,从二品,金宣宗贞祐(1213—1217)间罢。


官名。五代后唐天成元年,并户部、度支、盐铁三使为一使,称三司使。北宋设三司使,掌全国钱谷出纳,均衡财政收支,为最高财政长官,号称计相。见《宋史·职官二·三司使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①官名。“行人”省称,即通使诸侯者。②官制用语。指官缺未补,暂由他官兼摄其事。汉朝摄行制度较普遍。有以低级官吏摄行高一级职务者,有以平级而兼摄行者,亦有以文官行武官事者,也有以武官行文官事者。魏晋南北

  • 太常寺卿

    参见“太常卿”。官名。北齐设太常寺,其长官称卿,掌宗庙祭祀等事。参看“太常寺”条。

  • 虞部

    官署名。①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(546)置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,设郎中等官,职掌有关山泽、园囿、草木、鸟兽之政令,掌其出产、供应之节制,禁人随意采猎。西魏末至北周仿《周礼》建六官府,遂为地官府诸司之一,设

  • 昭训

    官名。唐朝太子内官,置十六员,正七品,位良娣、良媛、承徽下,奉仪上。内命妇名。(1)皇帝之妾。北齐置,与光猷、隆徽同为上嫔,比三卿。(2)太子之妾。唐置,员额十六人,秩正七品,在承徽下奉仪上。

  • 格斯贵

    封号。清朝藏传佛教之职任喇嘛。位在德木齐之下。于北京、盛京、热河等地各设若干人。分掌寺庙佛教事务。

  • 行路御史

    见“近侍局”。

  • 世券

    即“丹书铁契”。明制,铁券可世代相传,故称。参见“丹书铁契”。

  • 路分

    宋朝路分都监简称。

  • 作册内史

    官名。西周中期以后置。内史类史官,掌册命宣读王命。参见“作册”。官名。西周设置,《免盉》说:“王在周,令作册内史易免。”(《三代》一四·一二·一)其职掌见“内史”。

  • 州长上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 (556)置,北周沿置。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,每州置一人,位在乡大夫下大夫下,掌本州事务。下设州长中士以佐其职。正三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 (581)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