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中华民国参议院

中华民国参议院

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初期中央立法机关。根据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》的规定,于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一月二十八日在南京成立。共到参议员或代理员四十二人,代表十七个省区:计广东、湖北、湖南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山西、福建、广西等十省共三十人,云南、贵州、陕西、四川、奉天、直隶、河南等七省参议员未到而由都督府原派代表代理的共十二人。临时参议院代行国会职权。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参议院的组织比较简单,根据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》规定,由参议员用记名投票法互选议长、副议长和全院委员长。同年四月八日随中央政府迁到北京,以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和孙中山解职时在南京公布的《参议院活动法》为其活动的依据。其时组织比较完备,除有议长、副议长外,设全院委员、常任委员和特别委员。全院委员由全体参议员充任,组织全院委员会,于议长,副议长外互选委员长主持。凡遇重大问题,由议长或参议员十人以上的提议,经多数议决,得开全院委员会审议;常任委员,分法制、财政、庶政、请愿、惩罚等五部,人数经院议决,由参议员用无记名连记投票法互选,组织各种常任委员会,再各互选委员长主持。各常任委员会分别担任有关的审查事件;特别委员,由议长指定或由全院参议员选出若干人(常任委员可以兼任)组织特别委员会,并互选委员长主持,掌对于特别事件的审查。参议院的职权如下:一、立法权。议决一切法律及大总统提交的各种官制、官规。二、同意权。承诺大总统提出的事件:任命国务员、外交大使、公使;宣战媾和、缔结条约;宣告大赦。三、财政权。议决预算、决算;议决全国税法、币制,度量衡准则;议决募集公债及国库有负担的契约。四、选举权。选举临时大总统、副总统(须有参议员总数四分之三的出席方得投票)。五、弹劾权。对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,或对国务员认为有失职或违法时,参议院均可提出弹劾。弹劾总统得由参议员二十人以上连署提出,经参议员总数五分之四以上出席,出席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的赞成,始行成立;弹劾国务员须由参议员十人以上连署提出,经参议员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出席,出席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,始行成立。六、质问权。参议员对政治问题有疑义时,得由十人以上连署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,并得要求出席答复。七、建议权。对于法律或其他事件的意见,参议员可由五人以上连署向政府提出建议案;政府如不采纳,则不得再用建议书方式提出。八、受理国民请愿。须有参议员三人以上的介绍,方得受理国民请愿书,经委员会或参议员十人以上的要求提付院议;但不得受理变更约法或干涉司法的请愿。九、答复政府咨询。十、咨请查办官吏。官吏有纳贿或违法等事,得咨请政府查办。参议院议决的事件,均由大总统公布施行。临时参议院在北洋政府时期存在一年时间,二年(公元1913年)四月八日国会开会时自行解散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都司空丞

    官名。秦置,属宗正。入汉因之,平帝元始四年(后4)更属宗伯,为都司空令副贰,主宗室犯罪者。东汉省。官名,属宗正,为都司空令之副,佐令掌宗室罪人等事。参看“都司空令”条。

  • 大官署署正、署丞

    官名。明制,光禄寺所属的大官署以署正、署丞为正副主官,掌供应祭品、宫膳、节令筵席、蕃使宴犒之事,属官有监事。清沿置,有署正满、汉各一人,署丞满二人,掌供备猪只,征收菜园租银,属官有笔帖式、经承。署内有

  • 通政丞

    即“通政寺丞”。

  • 监临

    官名。又称“监临官”。科举考试中乡试之监考官。总摄考场事务,除主考、同考官外,考场办事人员均归其委派、监督。明制,各省乡试皆由中央委派巡按御史充任。清制,顺天乡试用满、汉各一人,汉员以府尹充,满员以其

  • 政官

    《周礼》主掌国家政典的官僚机构。以司马为官长。《周礼·夏官·序官》: “乃立夏官司马,使帅其属而掌邦政,以佐王平邦国。政官之属,大司马卿一人,小司马中大夫二人。”参见“夏官”。掌理国内政事的官员。《周

  • 外都曹令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外都坐大官属官。《魏书·尧喧传》:“(吕受恩)累迁外都曹令,转北部给事、秦州刺史。”孝文帝太和(477—499)中改制罢。

  • 建昌院

    官署名。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(907)置,有判院事一人为长,领四镇所管兵车赋税、诸色课利,按旧时簿籍施行,寻改判院事为建昌宫使,乾元二年 (912) 废。官署名。五代朱温(全忠)建国时设,掌管所辖境

  • 文学掌故

    官名。西汉置掌故,属太常,秩百石。又有文学掌故、太史掌故、治礼掌故等。掌礼乐制度等典章故事,备谘询。武帝时,丞相公孙弘请置博士弟子,一岁皆试,能通一艺以上,补文学掌故,又择文学掌故补郡属曹史。后遂为定

  • 文官长

    官名。民国置,为文官处长官。详“文官处”条。官名。国民政府文官处的主官,见“国民政府文官处”。

  • 阁抄

    清朝政府所发行的公报。凡朝廷示谕京外大臣一切应办之事,以及用人行政并使天下人共知之事,均以公报形式公布于众。所载内容均由内阁抄发而来,故名。又称“邸抄”。后将所抄内容交报局刊印通行,故又称“京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