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京察

京察

明清考核官员之制度。考核京官。明初考满、考察之法并行。弘治十四年(1501)定京官考察之法,以巳、亥之年,六年一察,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,五品以下不称职者,分别致仕、降调、闲住为民等处罚,具册奏请。清顺治八年(1651)踵沿明制。康熙元年(1662)罢之,专用考满之制。后复行又罢。雍正元年(1723)改定为三年一考察,于子卯午酉年举行。三品京堂以上由吏部开列事实,具题请旨裁定; 四、五品官员由特简王大臣会核,分别等第,具奏引见; 其余官员分别由长官考察。京察的标准是按“四格”进行考核,即: 一守(有请、有谨、有平),二才(有长、有平),三政(有勤、有平),四年(有青、有壮、有健),根据四格,分定等第: 一等为称职,二等为勤职,三等为供职,列一等者加级,若记名,则加考引见备外用。经考察表现不好之官员,按六法予以参劾处分。凡属贪官、暴吏、则特参,不入六法。


对京官的考察。明、清制度,对在京官吏进行定期考绩。明代每六年进行一次京察,即逢已、亥年进行京察。四品以上的由本人自陈,由皇帝裁定;五品以下具册奏请。见《明史·选举志三》清朝吏部设考功清吏司,对文武官员三年考绩一次,在京的称京察,在外的称大计。京察时,三品以上的,由部开列事实,具奏裁定,四品五品的特简王大臣验看;其余官员,由长官考察。见《清会典·吏部·考功清吏司·考察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武伯

    西魏、北周左、右小武伯下大夫的省称。

  • 精膳清吏司员外郎

    官名。简称精膳司员外郎。明清礼部精膳清吏司副长官。佐郎中掌司事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改膳部员外郎设,一人,从五品。清顺治元年(1644)沿设,汉员外郎一人。七年增设满洲员外郎。后改设满洲员外郎一

  • 权知军州事

    官名。宋朝初年置,以朝臣充任,使出守各郡,以革五代藩镇之弊。掌总理郡政,宣布条教,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,以时劝课农桑,旌别孝悌,及赋役、钱谷、狱讼之事。

  • 甄官丞

    官名。甄官署次官。两晋南北朝至唐皆置,隋朝员四人,从九品; 唐朝员二人,正九品下。宋朝存其名而罕有除授。金朝复置,从七品。参见“甄官署”。官名。唐置,为甄官署副长官,正九品下。与令共掌琢石、陶土、供石

  • 调用

   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。指官员在同品秩官缺上之迁转。凡内外官入于月选之调班者,有对品调用,即同品互易地方;对品调闲散用,即才力稍有不及以同品而事少之缺调补; 照级调别项杂职用,即正印官才力不足则以同品之佐

  • 司仗上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 置,北周沿置。夏官府司射下大夫属官,下设司仗中士,正三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

  • 忽剌罕赤

    官名。蒙、元怯薛执事名。蒙古语,意为 “捕盗者”。

  • 采访使

    官名。唐玄宗开元四年(716),以尚书右丞倪若水为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访使。二十二年,置十道采访处置使,以御史中丞卢绚等为之。旋以刺史为之,各使置印,各地军政隶节度使,民政隶采访使。肃宗乾元元年(758)

  • 宰杀务

    见“供庖务”。

  • 左右骐骥副使

    官名。北宋太宗雍熙(984—987)中置,为骐骥院副长官。其后,用为武臣迁转之阶。真宗咸平元年(998),定为同七品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改为从七品。徽宗政和二年(1112),改武臣阶